阳光可乐:农历七月歌台开场前,我都会先去拜拜——点香,再烧金纸
中元歌台不只是唱给“好兄弟”啦!别害怕,勇敢走近,你会发现那份独特的本土草根文化。
Content Producer
阳光可乐在红星大奖上的两套造型——左为2025年优雅的白色礼服,右为2024年浪漫的粉色蓬蓬裙。(图:阳光可乐提供)
农历七月,总让人联想到阴风阵阵、禁忌重重(我们帮你专访风水师)。但在新加坡的街头巷尾,每到这个时候,咖啡店外、空地上,彩灯亮起,歌声与掌声此起彼落——那就是陪伴几代人走过的中元会歌台。许多同龄人在十三岁时已追逐流行曲风,唯有阳光可乐(@yangguangkele3883),始终对老歌和福建歌情有独钟。她的舞台初体验,竟源于一个意外。那一年,她刚满十三岁,一位常驻歌台的“姐姐”因为临时病倒,急需有人顶替。稚气未脱的她被问:“你要不要试试?”心脏怦怦直跳,却还是点了头。舞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紧张与兴奋交织,她深吸一口气,唱出第一句。台下顿时掌声雷动,也在那个夜晚,原本带着神秘与忌讳的农历七月,被她清亮的歌声照亮。从此,这片草根舞台,成为她演艺人生的起点。
当时你才13岁就要上歌台唱歌,家人第一反应是什么?
其实我的家人一直都很支持我。小时候我常常参加歌唱比赛,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姐姐,都会陪在我身边为我加油。所以当我说想要正式踏上歌台,把唱歌当成一份工作的那一刻,他们虽然心里难免担心,但还是选择支持我。尤其是当时我才13岁,家里又正好经历生意上的低潮,我也希望能帮忙分担一些责任。唱歌对我来说,不再只是兴趣,而是让我可以一边上学,一边替家里减轻负担的方式。
童年时期的阳光可乐身穿白色蓬蓬裙,头戴花环,手里拿着两只彩虹棒棒糖,真的好可爱!
农历7月表演,你从来都不害怕吗?
很多人听到七月歌台,第一反应就是觉得阴森、灵异,好像只有“好兄弟”在台下听。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七月的歌台在新加坡反而是最热闹的,常常人山人海,有些地区甚至会有上千人来看表演。舞台灯光打得亮亮的,设在马路边或咖啡店旁,氛围非常热闹,大家都聚在一起看表演、聊天、吃东西,根本不会觉得可怕,反而觉得很热闹、很有人情味。
上台前,必不可少的礼仪习俗?
如果是农历七月的歌台,我每一场开场前都会先去拜拜——先点香,再烧金纸,希望好兄弟保佑当天的演出顺顺利利。对我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至于礼仪,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打招呼”。每次一到现场,我都会先和主持人、歌手,还有台主打声招呼,就算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来了”,也是一种基本的尊重。到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个习惯,不管对方是前辈还是刚出道的新人,我都会主动上前问好,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歌台表演?
哇!我可以分享两个吗?第一件事是我还很小的时候,唱了一首《好兄弟》。没想到观众反应特别热烈,演出结束时,居然有人递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里面是一张完整的一千元钞票!当时的我愣了好久。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那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更让我难忘的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原来自己喜欢的歌声,也能变成一种价值。
第二件事是,当时年纪小,对很多传统礼仪还不太了解。虽然有上香拜拜,但可能没有那么到位。结果我一上台,唱着唱着突然感觉裙子松了,明明有好几个别针和魔术贴,竟然还是整个松开!幸好里面有穿安全裤,不然真的是大出糗。那次经历让我特别深刻,也让我更懂得歌台不仅是表演的地方,更是一种要带着敬畏心去对待的场域。
阳光可乐和同年小伙伴们笑得无比灿烂,比着剪刀手拍大合照。
当主持人以来,最难处理的突发状况?
有一次在主持庙会歌台时,现场突然闯进了一位喝得醉醺醺的外国人。他大概不了解我们的本地习俗,还误会我们是在深夜扰民,于是气冲冲地朝台上大喊“你给我关掉!”当时台上正有一位男歌手在表演,他甚至一度想冲上台去拉人。那一刻场面非常紧张,气氛凝固得让人心跳加快。幸好观众和工作人员反应很快,大家合力把他劝离,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冲突。对我来说,这也是主持经历里最考验临场反应和应变能力的一次。
你以前对歌台的印象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对歌台都有一种刻板印象,尤其是农历七月的歌台,总觉得就是一些穿得很“火辣”、讲点黄色笑话的表演。但当我真正踏上歌台、亲身去参与之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自从13岁出道到现在,我一路见证歌台的成长:从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到LED屏幕,都在不断升级;歌手们更是投入大量时间练习新歌、准备造型,只为了让观众享受一场精彩又专业的表演。现在的歌台,不只是娱乐,更是一个用心呈现的高水平舞台。只要你愿意走进来,就会发现它的魅力。
这些年来在歌台表演,让你学到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
歌台就是一间没有围墙的“人生课堂”。从13岁开始走上舞台,我比同龄人更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在一次次的现场中学会了什么是为人处世——懂得包容,懂得体谅,懂得在台上和台下都要保持真诚。一路走来,我看着歌台一点点成长,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变得更坚强、更成熟。回头想想,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我真的很感恩,因为没有这些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更难得的是,我在这条路上遇到了很多贵人,他们给了我许多真诚的提醒与指导。其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你的身份越高,你的姿态就要越低。”那些真正成功、真正红的艺人,其实都是最谦逊的,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骄者必败。这句话一直刻在我心里,也提醒我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谦卑,才能走得更远。
你从歌台舞台带走的经验,对你后来进入演艺圈有什么影响?
对我来说,歌台和演艺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舞台,却意外地能互相成全。歌台让我练就了敏捷的临场反应——当现场出现突发状况时,我能迅速调整心态,冷静化解;而在演艺圈里,我又学会了更多表演上的细节与层次,这些经验反过来让我在歌台上能带来更有新意、更精致的演出。在两个舞台之间来回切换,就像在不同的课堂上汲取养分,彼此呼应,也让我不断突破自己。
你已经在演艺圈有了成绩,为何还要回到歌台?
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好好回答。毕竟我是在歌台出道的,从13岁开始在那里唱歌,才有机会一步步走进电视台,再到电影圈,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一直觉得很幸运。但我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忘本——因为不管走到哪里,歌台始终是我的起点,是让我第一次被大家看见、被大家鼓励的地方。记得当初跟新传媒签约时,我就特别告诉老板:我希望能继续回到歌台演出,因为台下有一群一直支持我的观众。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消失,他们一定会很失望;更重要的是,歌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像家一样的存在。对我而言,歌台不仅成就了我,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花无百日红,唯有珍惜初心,才能走得长远。
歌台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近几年,歌台的场次明显减少,不少人都感叹它似乎在走下坡路。但我始终相信,歌台的魅力还在——那份热闹、真挚和人情味,只有亲临现场才能体会到。所以我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观众愿意走进来感受,也有更多年轻一代愿意投身其中,学习筹办中元会、接棒传承歌台文化。因为唯有这样,这份独特的本地草根文化才能一直延续下去,继续闪耀。
如果有年轻人想加入歌台,你会鼓励他们吗?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我当然会非常欢迎!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歌台能更年轻化,但这并不是要取代前辈,而是站在他们种下的根基上,把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像我们每次上台前都会喊的那句“兴、旺、发”,这些独特的习俗就是歌台的灵魂,绝不能丢。只要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不管是以观众的身份去感受,还是作为理事、歌手去参与,他们都能带来新的想法与活力。这样一来,歌台就能在传承中不断注入新能量,继续把属于本地的热闹与魅力,一代一代传下去。
你希望未来的新加坡歌台,会以怎样的形式继续?
我常觉得,歌台的未来是一道需要用心平衡的课题。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与情感,从舞台上响起的老歌、长辈们熟悉的福建歌,到那些独特的习俗,都是我们文化里最珍贵的根,绝对不能轻易丢掉。但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歌台能不断往前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愿意走进现场,带来他们的热情与活力;甚至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成为理事或歌手,把新的元素、新的创意带进来。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画面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传统与创新相互交融,让歌台在坚守根基的同时,开出新的花朵,成为一个能让老一辈怀念、也让年轻一代喜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