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红星大奖最佳女主角宣萱:《谁杀了她》是我演艺生涯最黑暗的时刻
宣萱在红星大奖2025荣获最佳女主角,专访中她深度剖析《谁杀了她》的拍摄心路,坦言这是她演艺生涯中最黑暗的一次挑战,她甚至坚持“不出戏”。
Content Producer
图:Mediacorp提供
三十多年从不设限,演过少女、律师,也演过黑暗边缘的母亲——宣萱用角色记录时间,也照见自己的成长。今年,她凭《谁杀了她》夺下红星大奖2025“最佳女主角”,在新加坡写下重要一章。
图:Mediacorp提供
当时站在舞台上,刘青云亲手把奖项颁给你,那一瞬间你心里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当我听到是刘青云来颁奖时,就已经非常兴奋了。他是我一直很敬佩的演员,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能完全投入,像整个人进入另一个世界。我记得他曾说过,拍戏的时候,他就会变成角色本身,这种沉浸式的表演对我来说非常值得学习。
所以当我真的站在台上,看到他亲手把奖项交到我手上时,心里是无比激动和感动的。那不只是得奖的喜悦,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好像从他手中接过的不只是奖项,而是一份属于演员的精神力量。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达到他那样的演技高度。
你曾说《谁杀了她》是你30多年来最黑暗、最不开心的角色,为什么?
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是我30多年来拍过最黑暗、最不开心的一部剧。因为每天都必须把自己放在那个角色的状态里。女儿死了之后,她一直活在痛苦和失落中,没人帮她查案、没人给她一个答案,一切都要靠自己撑下去。这个状态跟我过去演的角色完全不同,以前即使是演律师那种严肃的角色,也有“下班”后的放松时刻。
那段时间我总睡不好,心里总压着一种说不出的情绪。有几天制作方说可以让我回香港休息一下,但我坚持不回去。因为我知道,一旦回家,看到我的猫猫狗狗、处理家里的事情,我整个人就会跳出角色,那个状态会完全散掉。所以我宁愿留在新加坡,继续咬牙撑着。
面对那样的情绪负担,你是靠什么支撑自己继续拍下去的?
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从小就记得爸爸说过一句话:别人邀请你做一件事,你可以选择答应或不答应,但只要你答应了,就要做到最好,不可以敷衍。我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上。
所以那时候并没有特别去找什么力量支撑自己,我只是知道,我必须完成它,而且要尽力做好。当然,也不是完全一个人扛。有时候工作上遇到困难,经纪人会陪我聊聊,帮我调整心情。
最重要的是我的对手演员们,每一个人都帮了我很多。我们在现场都很有默契,大家都希望把这部剧做到最好。我之所以能完成这个角色,是因为有大家的支持,包括幕前幕后所有的团队。看到他们都那么努力,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部戏有不少情绪紧绷的场景,怎么准备或调整自己来诠释极端的情感?
最难忘的一幕是确认女儿尸体的那场戏。看剧本时我真的很迷惘,我不是妈妈,也没结婚,内心找不到情绪的支点,那时候压力很大。就在开拍前,香港发生了一起年轻女孩被害的真实案件,我在新闻中看到她母亲崩溃的模样,虽然素不相识,但那种撕裂的痛让我心里一震——如果我这个旁观者都已经这么难受,那一个真正失去女儿的妈妈,会有多痛?
正式拍摄前,我坚持不提前看“尸体”,只在布置好的场景中简单走位。等到镜头一开,白布被掀起的那一刻,心痛和崩溃的情绪瞬间涌现。拍完后,我眼下的血管因为哭得太用力而爆出红点,化妆师看了都吓一跳,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补妆才好。
所以我觉得,当演员真的要多观察生活、多看周围的人和事。或许哪天角色需要时,我们就能参考这些情绪的表达,让表演更真实与触动人心。
这次和李铭顺合作,哪一个瞬间特别印象深刻?
我们第一次见面就让我印象很深。他很友善、很主动,整个人很爽朗。我特别欣赏他的一点是:有话直说,遇到问题就沟通、一起解决。这种率真很重要,尤其是对手戏,彼此有保留的话,会影响整场戏的情绪流动。
他也很照顾我这个“外来人”,经常带一些他觉得好吃又特别的本地美食给我尝试,还很贴心地记得我不吃辣,专门选不辣的食物跟我分享。那种温暖的感觉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在外地拍戏,如果当地人愿意照顾你、接纳你,整个人真的会放松很多。
很多演员都会说角色会“跟着”回家。演了那么多年,你还会很难“出戏”吗?
平时我其实蛮容易出戏的,但这部戏不一样,可以说是我刻意不让自己出戏。因为我知道,一旦抽离了,要再回到那个情绪里会很困难。连有人约我吃饭,我都会推掉。虽然心里真的很想和大家一起放松一下,但我也清楚,一旦玩得太开心,隔天再面对角色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会干扰我进入状态。所以那段时间,我宁愿选择躲起来,不社交,让自己一直维持在压抑、紧绷的情绪里。虽然这种方式并不算健康,但对我来说,这是完成这个特别艰难、特别黑暗角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你觉得宣萱和邵若云,在哪些地方很像?又有哪些地方完全不同?
我和邵若云很像的一点是,对错分明。如果有人做了坏事,尤其是像夺走别人生命的事情,我会觉得他一定要受到惩罚。
但我和她不同的地方是——她为了复仇几乎赔上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是年轻时候的我,也许会像她一样,拼尽一切去追查到底。但现在的我,年纪、心态都不一样了。有些事如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我反而会更相信“天自有安排”,或许不需要我亲手去处理。因为当你把所有都赔进去,伤害的不只是自己,还有身边的家人。我不想因为执念,让整个家庭也跟着崩塌。所以,这就是我和她最大的不同。
演了那么多不同的“人生”,还有什么角色会让你觉得兴奋和期待的吗?
平常我会观察身边的人,也会留意新闻,每天都会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人生故事。过去在TVB时,有些角色的类型比较相似,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我没尝试过的角色。比如精神分裂那类,我曾经看过James McAvoy演的《Split》,就会想:如果是我去演,能不能做到?当然不一定能演得像他那么好,但我会很想挑战看看。
其实不只限于极端类型,只要是我没演过的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人生状态,我都愿意尝试。演了三十多年,我觉得演员不能停在舒适圈里,我也希望每次出现在观众面前,都是带来一点惊喜的宣萱。毕竟我们是做娱乐的,如果永远是相似的角色,演久了自己也会觉得闷。我更想听到观众说:“这次的她,好不一样。”
出道三十多年,从香港到新加坡、从偶像剧到黑暗惊悚,回头看,你觉得自己最大的转变是什么?
三十多年下来,经历过很多开心和不开心的事,也看见了许多人生百态。当经历多了,看事情的角度自然会改变。以前我可能会很执着,什么都想争一口气,现在的我还是有那份坚持,但也学会了适时放下。不是妥协,而是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值得在意的。
在表演上,以前的我处理角色会比较轻松,甚至有点过于随性。现在偶尔看到过去的作品,会觉得有些情绪表达得不够深、不够细腻。虽然我不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但我知道自己还得进步,愿意继续学习,去听、去看、去吸收不同演员的表演方式。我知道自己还在路上,但至少我很清楚,我现在是往更专注、更深入角色的方向努力。
这次“跨国”得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就像一剂强心针。很多年前我在TVB工作时就知道,东南亚很多观众都很喜欢港剧,但没想到这么多年后,还能在新加坡拿到一个这么重要的奖项。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或许你不知道自己在外面还能走多远,但至少你知道,还有很多观众在支持你、喜欢你。
这个奖也刚好回应了我最近心里的挣扎:是不是该停一停了?是不是差不多了?但这个奖告诉我——不,该继续走下去。这是我热爱的路,也是对的方向。既然还有观众在看、在期待,我就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带给他们更多好作品。
图:Mediacorp提供
你觉得,一个好演员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技巧、是经历,还是某种对人生的体悟?
这三个都很重要,它们都会让演员越来越进步。但我觉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就是态度。包括你的工作态度、有没有上进心,甚至是你有没有准时、有没有准备好剧本、是不是带着认真负责的心进入剧组。这些听起来很basic,但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就算你再有天分,也很难走得长远。
我一直相信,一个戏要拍得好,光靠一个人不够,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如果大家都敬业、合作愉快,整部作品自然不会差。所以对我来说,做好演员的本分,就像一道菜的基本材料,体悟和技巧才是调味料,基础扎实,才能煮出真正好吃的一道菜。
你有没有曾经想过不演了?
有啊,当然有想过不演了。第一次是在三十多岁,那时候拍戏真的太累了,每天不停开工,连生活都顾不上。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真的要这样过一辈子吗?”那一刻是真的动摇了。但很快我又回到了工作状态,因为我知道,我真的很喜欢演戏。那种和团队一起完成一部作品的过程,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其实最近也有再想:“我还在干嘛?”因为环境变了,节奏也不一样了。但一开工,那份热情就又回来了。我现在更懂得平衡,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要心里还有热爱,就会继续走下去。Follow your heart,一直走,总会走到属于你的地方。
图:Mediacorp提供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不演戏了,你会想做什么?
我常说,自己会“演到老”。除非哪天身体不允许了或记不住台词了,影响到剧组的工作,我才会选择退下来。看见李铭顺拿到特别成就奖时,他也说想要演到老,这让我特别有共鸣——我也是。从大学第一次接触表演开始,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一样热爱。
很多人说要为“第二人生”做规划,但我没有。我发现人生常常不是照你规划的方向走的,所以现在的我不再计划太远。我只希望沿着眼前的这条路,一步一步、继续走。如果有一天真的该停下来了,我相信老天会告诉我。但在那之前,我只想好好地做我热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