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LY DAI 时尚记者说:

就算不鼓励,这个趋势也会蔓延的。

且不讨论现在业界掀起的“可持续时尚”运动,咱们就说说实际问题吧。

时尚人谁没有一、两件(甚至一大堆)闲置奢侈品?设计新颖但买了就后悔的限量包包;一年穿不上两次或不想在IG上露两回的漂亮衣服;没买时无比憧憬但拥有后觉得不过尔尔的首饰……这些东西总该有个去处。把Dior和Prada当旧衣服捐了?开什么玩笑。送人?送给亲戚他们可未必会认同你的“前卫审美”。送给懂货的朋友?人家还不一定领你的情(仿佛是穿你不要的衣服)。那,难不成要全部“供”起来?你家到底是多大的庙啊。

我个人就很喜欢像Vestiaire Collective这样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首先,卖掉旧产品才有更多空间、更宽裕的预算、更坦荡的心情去买新品不是吗?不然每次shopping时都会自责家里还有很多衣服和包包。其次,买“二手”不等于是图便宜,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淘到archive级别的宝藏。比如伦敦著名古着店William Vintage,连名人、超模、设计师甚至皇室都来朝圣。该店商品也在matchesfashion电商平台出售,如Yves Saint Laurent的1968年Safari套装,Givenchy的1963年珊瑚饰边大衣及礼服……你买的已不仅是“vintage”,根本是博物馆展品!这些,你在品牌专店里买得到吗?

图 Vestiaire Collective

此外,品牌都爱从archives撷取灵感创作当季新品。Vestiaire Collective上就有很多同款在时装秀后被抢购一空,如Celine的2020年春夏系列中的肩袋、格纹裙、金色手镯及项链的vintage款。这种寻宝的快乐,是通宵排队买到限量新品的快感所不能比的。

有品牌说:你可能会买到假货。那各品牌的专家们,倒是来帮忙验一验啊!既然频频有人拿着包包到专店求验货,何不干脆开设验货服务?与其一味抗拒“二手交易”,还不如想想如何以不同形式进行合作,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难道,嫁掉的女儿就不是女儿了吗?

最后,我觉得鼓励“二手交易”也是间接抵制仿冒品。追求authentic,总比追求假货的虚荣要好。让经典设计继续流通,是对买卖双方品味的肯定,也是对设计师的最大敬意。

图 Vestiaire Collective

 

DONSON CHAN 造型师说:

从早期的二手实体店(得飞到香港的“米兰站”或日本的古着店)演变到今时的二手购物网,全球的二手买卖形态掀起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际二手买卖网上平台如Vestiaire Collective及StockX的崛起,不仅能购买二手商品,且人人都能成为卖家。网络的便利让二手买卖不再局限于本地,买家有更多样的选择,而卖家也更易脱手。这个循环促进二手买卖的普及化,也改变大众对二手商品的观念及购物习惯。

但这种种的“方便”背后,都隐藏了很多“不便”。很多二手店及现在超流行的出租店都以可持续性”包装”生意模式,鼓吹再循环再用以延长商品的寿命。卖得易自然就买得更多,抱着“腻了放上网卖就可以”的心态,俨然提高消费量造成更多消耗品。站在买家的角度,低于市价一半(甚至更多)就能入手精品,穿几次上传Instagram后又可轻易脱手,同样会改变他们的购物态度。真正的可持续性理应减少消耗品,并非滥物。这华丽的“包装”或许是个美丽的谎言,或许是这些平台给你购物的最佳借口。

别自欺欺人了。

图 Vestiaire Collective

正如炒楼及炒黄牛票般,因二手买卖平台的“方便”让看见商机的卖家特意排队或在网上抽签购买限量款系列服饰,并在Carousell及StockX翻倍炒卖。这些不单纯的卖家对商品本身并无兴趣,为赚取盈利剥夺真心消费者以原价购买的机会。一点也没在夸张,我朋友的朋友就以炒卖限量商品为“全职”。这当然也有风险——当预估失利大量购入却无法脱手时,就遭遇囤货的难题,造成无谓的消耗。

美籍歌手/设计师Kanye West与Adidas合作推出的Yeezy系列球鞋是最好例子,一度从原价两百多美金被二手卖家炒到一千多美金。为遏制黑心卖家翻炒,为让真心买家以原价购买,他最终决定大量生产Yeezy。今年10月,Ikea与美籍时装设计师Virgil Abloh的合作系列在推出前一晚已有一大批二手卖家开始排队,还在Carousell上提前“预售”价格翻倍的商品。

二手买卖确实能让不再被需要的服饰找到新主人,起循环再用的效果。但说到底我们还是得维持自觉性,不能滥物,量力而行。

图 Vestiaire Collective

 

更多时尚有关:
同款灰色”伞裙”,哪位明星穿得最好看?2019年最夯韩剧、港剧、台剧主角时尚走“星和绿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