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3RF
近年来,“恋爱脑”成为网络流行语,形容那些在恋爱中盲目投入、失去理智的人。恋爱至上可能会让人受伤,而“工作脑”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下班后忍不住拿起手机查看电邮,周末明明是休息的时间,却还是不自觉地打开工作文档,担心自己错漏了什么。无法摆脱焦虑,觉得不去做点什么就会错过什么。即使当下没有紧急的工作,也会感到不安和负罪感,脑袋不知不觉被工作占领…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努力向上、拼搏进取,这也是职场文化的核心之一。然而,当这种努力变得过度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会慢慢失衡,工作成瘾悄然形成。
什么是“工作脑”?
工作成瘾(Workaholism)最早由心理学家Wayne Oates在1971年提出,指的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想要工作的冲动。虽然国际心理疾病机构并未将其列为正式疾病,但“工作脑”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心理层面的文明病。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工作脑”?不妨通过以下由挪威卑尔根大学提出的“卑尔根工作成瘾量表(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进行自我检测。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或“总是”来回答。如果有至少4个问题你选择了“经常”或“总是”,那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工作成瘾的怪圈。
- 你会思考如何腾出更多时间来工作。
- 你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超预期。
- 你为了减少内疚、焦虑和抑郁的感觉而工作。
- 别人曾建议你减少工作量,但你并没有理会。
- 如果不准你工作,你会感到有压力。
- 比起工作,对你而言,兴趣、休闲活动或运动的重要性较低。
- 你的工作量超出负荷,已经对你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个方法戒掉“工作脑”!
1.定下“下班时间”
“工作脑”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自己给自己加班,每天超长的工作时间,像是恨不得把自己榨干。现实是,工作永远都不会有尽头,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下班时间”至关重要。即使今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也要学会按时“关机”,不要让工作占据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休息时间是我们重新充电的关键,只有休息好了,才能保持长久的动力和积极的心态。
2.给自己设立“无工作日”
每个月或每周,为自己安排一些“无工作日”,与工作来个暂时的“断舍离”!可以和闺蜜小聚、去看电影、做个SPA,或在家休息打扫,过个简简单单的一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事!让自己放松,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给自己留些时间进行深呼吸和自我反思,为下一个挑战积蓄力量。
3.认认真真去放假
“工作脑”人士常常有清不完的年假,然而就算放了假,脑袋依然高速运转,总是心系工作。这种长期的工作压力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负担,还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试着在放假时,真正放下手机,切断与工作的所有联系,享受一个完全没有工作的假期。假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逃避,而是让自己彻底放松,恢复精力,充实自我,重新与生活连接。
4.充实自己的Me time
如今的社会环境总是强调效率和成效,仿佛只有不断努力才是有价值的人,而放松和玩乐则被视为浪费时间。这种观念让许多人不自觉地陷入“工作脑”状态,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中,渐渐变成一个没有兴趣、娱乐和社交的人,内心逐渐感到空虚。不妨好好聆听内心的声音,重新审视:工作之外,还有什么能带给你快乐和满足感?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me time,让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重新激活自己。
5.对外界的声音“脱敏”
“工作脑”通常伴随着超强的责任感,情绪也常常被工作左右。工作没做好时,总是自我怀疑,担心上司和同事怎么看自己,结果焦虑和内耗就来了。其实,要知道,上司说的话有时只是管理方式,很多时候同事的评论也只是他们的交流习惯。别把这些看得太重,学会理性分析,吸取有用的建议就好。
6. 戒掉以工作忙碌为借口的习惯
“工作脑”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节日、家人、朋友甚至生病都可以等,唯独工作不能耽搁。虽然这看似是对工作尽责,但也正因如此,让我们常常错过了和亲人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甚至可能让一些关系变得疏远。工作固然重要,但也别为此忽视了生活中其他值得珍惜的东西。学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留点时间,找到工作和生活平衡,才能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