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现代社会还适用吗?

可知道,有些人在接受帮助后,非但不心存感激,反而会对施助者产生负面情绪。

#Nyrelationship

图:D76 masahiro ikeda/DigitalVision/Getty Images

我们常说“助人为乐”,但现实中,帮助别人并不总能换来感激,反而可能引来怨恨,甚至敌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受助者恶意”(Recipient Resentment)。也就是说,有些人在接受帮助后,非但不心存感激,反而会对施助者产生负面情绪。

受助者恶意的2大原因

1. 自我平衡:人性的微妙心理

人类的自尊心非常敏感,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心理平衡机制”,即人们会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维持某种心理平衡。俗话说“升米恩,斗米仇”,正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他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我欠了你”的负担,而这种“债务感”如果积累得太多,可能会让受助者感到压抑和不安。

很多人不喜欢处于“被施舍”的位置,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某方面比别人差。尤其是那些自尊心强的人,他们可能会选择“反向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施助者身上,甚至产生敌意。这种心理反应,让施助者从“好人”变成了“让人心生芥蒂的存在”。

2. 情绪失衡的隐形炸弹

当一个人长期接受别人的帮助,他可能会从最初的感激,逐渐变得依赖,甚至产生不满。比如,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朋友解决问题,他可能会习惯成自然,甚至开始觉得“你应该帮我”。一旦哪天你不帮了,他就会觉得受到了冷落,甚至认为你变了。

此外,受助者在接受帮助时,可能还会产生另一种心理:“凭什么你比我强?” 这种不平衡感在一些不够自信、内心敏感的人身上尤其明显。他们可能会误解你的善意,觉得你是在“高高在上”地怜悯他,而不是平等地帮助他,从而对你产生不必要的敌意。

提防“心穷”的人

所谓“心穷”,指的是那些自卑敏感、容易争强好胜的人。他们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十分脆弱,别人的帮助往往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威胁,进而产生嫉妒和不甘。

有些人,即使嘴上接受了你的帮助,心里却可能会认为:“你是在看不起我吗?”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施舍”了,而不是得到了真正的支持。因此,帮忙之前,你要学会识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的“好心”。

如何避免落入“受助者恶意”的陷阱?

1. 适度帮助,避免养成依赖

很多人以为,帮助别人就是无条件地付出,殊不知,过度的施助反而可能让对方变得依赖,甚至养成“伸手党”心态。你可能听过这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真正的帮助,不是替对方解决所有问题,而是给予对方工具和方法,让他们自己有能力应对困难。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你的帮助,他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懒惰,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一旦你停止帮助,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变了,甚至对你产生怨恨。

2. 你帮得越多,对方未必越感激

很多人以为,帮助别人越多,对方就会越感激。但现实往往相反,你帮得越多,对方可能越觉得你多管闲事,甚至让他感到难堪。如果你的帮助让对方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他可能会因此对你心生不满。

在职场中,这种情况尤其常见。有时候,你好心帮同事分担工作,对方不仅不感激,还可能认为你在抢他的风头。甚至,当上司夸奖你的时候,他还可能在心里埋怨你“抢了功劳”。

懂得设界限,才能真正帮到人

人际关系需要边界,施助者也要有底线。帮助别人,不代表你要牺牲自己,更不意味着你要承担别人的全部问题。不要把自己当成“拯救者”,更不要试图“改造”别人。

有些弯路必须自己走过,有些坑得自己踩过。过度插手,反而可能剥夺对方成长的机会,甚至把自己拖下水。你可能一开始是出于善意,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对方情绪的“垃圾桶”,甚至被反咬一口。

聪明帮人,留有空间

帮助别人时,记住你自己也是个独立个体,不能总想着“拯救”别人。对方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自己,而不是你能做多少。

真正有意义的帮助,是尊重对方的选择,给他们提供支持,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或解决所有问题。人与人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互相扶持,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