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NTHEA LAM
SUPER FARMERS创办人
@SUPERFARMERS
一次食物过敏让女儿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可怕经历,让Cynthea自此改变跟“食物”的关系。以为她是干净饮食的奉行者,会对垃圾食品坚决say no,她却说没所谓的bad food,几乎所有食物都有一定的营养可取。而要长远吃得营养均衡,方便也是必要考量点,因此Super Farmers推出的微菜苗(microgreens),让酵素、矿物质和营养摄取变得so easy。
可以重提那次可怕的经历吗?
那时候我大女儿三岁,有一次开始发高烧,很咳又多痰,后来还吐血!送院后发现她得了肺 炎,有三分之一的肺部已经被感染。医生说她已没什么反应,只能尽力而为,还叫我们做好 心理准备。然而仿佛冥冥中有所注定,在崩溃边缘的我巧遇一位邻居,知晓状况后要我马上联络他在竹脚妇幼医院担任肺科专家的上司,转院治疗一个月后,我的女儿终于痊愈。
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为她做了各种检验寻找感染源,发现她是因吃了某种零食所含的色素导致食物过敏而引发。我只觉得晴天霹雳,放进嘴里的食物竟然可以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这根本不应该发生。
你也从此重新看待食物?
是的。那次事故后我辞职了,其实当时正怀着第二胎,工作压力也很大,大女儿的经历更让我省思了很多,最后决定为家庭生活和家人的作息重新做出调整。出院后,我将女儿留在家中休养了大半年,每天亲自下厨为她烹煮有营养的食物。然而也察觉,每天买有机食品和高营养的食材价格不菲,长期下去对单薪家庭来说有点吃不消。另外,因为经常接触食材有了
心得,于是尝试在家种食材。
后来为什么会创立Super Farmers?
因为长期照顾女儿而烹饪有机食品,开始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做外卖,为有需要的家人煮食。做了一段日子后发现,有点难以持续,家里不仅要储存大量食材,精力方面也吃不消。后来 决定回到之前的farming,因为食物的来源就是食材,一切从那里开始 。2015年,我创立了Super Farmers,指导大家如何在家自己种微菜苗。
为什么是微菜苗?
在教导的过程中了解到几点——首先,本地人很忙也没什么耐心,加上居住空间,导致居家种植有不少局限。于是,我不断改良和设计更符合本地人需求的stressfree微菜苗组合。只需10天,不需要大面积(在HDB或公司都可以种)和大太阳就能种出可食用的食材,其中就包括本地人常吃的空心菜、菜心和芥兰等。一小把的微菜苗,那就是一天的矿物质所需,酵素很高,而且不用煮,就直接配水果吃。
你也推出了Apoteacary茶疗?
我知道在家种菜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那如何让本地人可以更简单地摄取到营养?我推出了茶疗品牌——Apoteacary。那就是将我自己种好的晒干成茶叶,只需加热水就能喝。虽然它没有微菜苗的酵素,所含的维生素也比前者少,但矿物质很高。
我这几年都在研读营养学,茶疗都以此为根据,例如Rest Blend是我的畅销茶疗,里面就调配了可助眠和镇静情绪的成分。
那么注重营养摄取,所以只坚持“干净饮食”吗?
我提倡吃得适中和适量。有时候人们对于吃,想法过于极端—— 要嘛吃得很clean,要嘛吃得很bad,没有中间点。当然很多人口中的垃圾食品,例如薯片和炸鸡经过加工没有办法保留最大的营养,但是也不至于完全没营养,不需要那么排斥。要知道在谈wellness的时候,也要能从中得到乐趣,不需要过分严苛。
所以没有所谓的bad food?
很多时候,某种食物被称为“bad food”是大家给它的标签,是因为别人灌输我们“吃了它会让你有罪恶感”诸如此类的。像 之前说的,很多食物好和坏共存,只要控制摄取量就好。这 么说吧,更需要担忧的或许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你加注在其上的想法。
这些年来,食物还给了你什么领悟?
现在都市人吃的东西似乎越来越complicated。我会更注重根据身体缺乏的元素来摄取所需。我们身体每天都会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除了物理上的,还包括情绪上的,这些都跟食物营养息息相关。特别嘴馋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一些营养成分在“召唤”你。
对于想吃得健康却往往背道而驰的人,你怎么看?
我认为你更需要的是,找出心理上促使你这样做的原因。例如压力大的时候,就是想吃薯片(也就是你的comfort food),那么单纯的劝阻没有用,更建议你找出为何不能管理该压力的根本原因。
最后,有什么饮食建议要给本地人?
如果是跟风做某些饮食方式,大可不必。因为周围有太多的想法和意见,你要真正考量的是 —— 自己的身体是真的需要吗?毕竟有不少偏激的饮食习惯,始作俑者是来自于某些人的fear,例如担心吃某些肉类会摄取过多激素、某些食物因有某些成分所以不能吃,要知道如果不是一次过吃吓人的量,其实没事的。

人物专属长裤
摄影 Veronica Tay
美术指导 Paul Soi
造型 Dolly Dai
发型 Aung Apichai, Artistry Studios, using Kevin Murphy
彩妆 Sarah Tan using Gucci Beauty
摄影助理 Raeann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