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追星热潮越来越猛,像韩星李泰民、CL和Mingyu都拥有大票的熟女粉丝,一起来探讨这个现象。(图:Tpgimages)
中年人追星,不是发疯,是觉醒。
谁说追星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在演唱会挥着荧光棒尖叫的,不只有00后,还有一群30+、40+,甚至50+ 的“熟女”比谁都会冲。她们白天上班、顾家,晚上开直播、抢票、打榜,活跃在饭圈。这一波中年追星热潮,来得比青春期还猛,理智又有爱。
1.情绪出口:为自己而活,当快乐的大人
以前的中年人,总得当好员工、好妈妈、好太太,被责任压得没空喘气。现在追星成了她们的小反叛:可以喜欢帅哥,可以请假看演唱会,也可以尖叫、流泪、买周边。不是不理智,而是终于想为自己活一下。现实太闷,偶像像一扇窗,透进一点光,让她们记得:我还有资格当个快乐的大人。
2.经济实力:30+粉丝,才是真正的有钱有闲
年轻时追星,心有余但钱包空。现在?说走就走追演唱会,出手大方买代言,甚至还能顺便投资周边项目。不同于青春期的“心动没行动”,中年粉丝往往有稳定收入和自主时间。对很多人来说,这是种“补偿性圆梦”,那些年轻时不敢、不被允许的疯狂,如今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做一回。
CL不迎合、不讨好、敢穿、敢说,是许多30+女性想成为却在现实中难以做到的样子。她的风格让人看见“我到了这个年纪,依然可以狂、可以自由、不用再装乖”。
3.从崇拜到共鸣:偶像激励的是成长,不是幻想
很多中年粉丝追的,不只是偶像的颜值,更是他身上的“人味”。她们喜欢的不只是舞台上的光芒,还有偶像背后的努力、坚持与性格魅力。有人因为他开始健身、打扮、做公益——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激励:“他让我想变得更好。”
以SHINee忙内出道的李泰民,17年来至今依然活跃,当然也有一大票一路走来与他一起长大的死忠“姐姐”粉丝。2023年退伍后,他以成熟少年感又带“破碎美”的姿态回归,以超强的实力扩展饭圈年龄,除了吸引年轻的族群,更吸引了“慕强”的新一批“姐姐”粉丝。
对她们而言,追星不只是热情投射,更是“追一个更鲜活、更勇敢的自己”。有趣的是,因为多已是职场中坚,“姐姐粉”在追星时,常常也会带着一点“职业病”。她们会观察演唱会的筹划流程,研究拍摄美术、舞台视觉细节,甚至了解背后的制作逻辑。这种“带脑追星”的过程,也让她们接触到许多新知识,意外提升了审美、内容敏感度,甚至养成新的职场技能。
4.打破中年刻板印象:追星也是一种觉醒
年纪大了,不代表热情要退休。中年不等于沉默或认命。这一代中年人不再满足于家庭角色或职场标签,不想被“应该”限制。不愿被定义、不甘心沉寂,也不怕被说幼稚,追星成了反击刻板印象的方式,甚至是一种温柔的叛逆。在庸常生活里点一把火,才不会觉得人生只剩疲惫。
5.重建社交网络:偶像带来新友情
追星路上,总会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不论年纪、职业、婚姻状态,大家都能因为喜欢同一个人而走在一起。一起冲榜、看演出、分享生活、互相打气。这类社交不掺杂职场利益,也不围绕家庭展开,反而更真诚纯粹。尤其对独居、单身或不爱应酬的人来说,是很珍贵的陪伴。
6.逆龄技能养成:追星激活大脑与生活热情
你以为追星是烧钱?不,其实是抗老神器。中年追星也是种逆龄训练。打榜、剪辑、写文、玩社媒,搞不好连年轻人都得来问“姐姐,Reels怎么剪”。为了搞懂应援,很多人自学修图、剪片、排行程,脑子比上班时还灵光。追星不止让人开心,连焦虑和健忘都少了,整个人都活络了起来。
7.氛围改变:中年粉丝不再低调,而是主场
从综艺互动话题到主流媒体报道,随着社会对饭圈文化的接受度上升,中年追星早已不用遮遮掩掩。从悄悄喜欢到理直气壮,中年追星族已经“抬头做人”。
Seventeen Mingyu 的“人设”非常灵活。他有时调皮黏人,有时稳重担当,既可以被想象成“理想型男友”,也可以是“我想疼爱的儿子”——这对30+、40+的粉丝来说,产生了双重投射空间,不只是追星,更像是情感寄托。
中年追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生活选择
中年人追星,其实是一种清醒的热爱。知道自己喜欢谁,也知道为什么喜欢。不是幻想,而是选择;不是沉迷,而是找回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忙碌和压力之间,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热爱,是成熟后的任性,也是一种柔软的安慰。中年粉丝文化的兴起,正好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成熟”定义的转变——追星不是任性,而是一种成熟后的自我修复力。
只要有热爱,每个阶段都值得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