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ek & Joachim
@morsepercussion
打击乐团创办人

先后在美国攻读音乐硕士的Derek和Joachim,在疫情前就有了成立打击二重奏的构想。2019年Derek学成归国, Morse Percussion正式成型,只是从原本计划的二重奏变至多人乐团,以更好地展现打击乐的多变性。虽不巧遇上疫情 爆 发 ,两 人却表示打击乐因无唾液(与乐器)的接触,这两年有不少演出机会, 意外“吃香”。

一开始就玩打击乐?

Derek:我五岁开始学钢琴,之后加入华乐团玩扬琴。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每次打击部缺人,老师就让我去帮忙,慢慢产生兴趣。
Joachim:跟Derek蛮相似的。从七岁开始学钢琴, 小学加入管弦乐队吹长笛。中学的时候, 指挥说既然你会弹钢琴,何不加入打击乐? 我就从中一玩到现在。

你们俩原本就是朋友?

Derek:因为是在同个圈子,有过几次合作就熟悉了起来,而且我们都是从美国毕业的。
Joachim:我们身边有很多共同的朋友,大家就经常会问,“你认识Derek/Joachim吗”?

听说Morse Percussion不只两个人?

Derek:乐团的人数随演出性质而定,可是我们两人是固定班底。

为什么选择在2020年才成团?

Joachim:疫情前就有的想法,真正成团却是Covid 发生后。
Derek:哈哈!因为我们两人太闷了。不过庆幸的是,我们不是吹管乐团,没有“口水”这方面的顾虑,在疫情期间反而很吃香。

吃香?所以演出邀约不断?

Derek:是的。但因防疫措施一直在调整,我们在疫情期间做的线下和线上表演,比例是half- half 。要说疫情期间演出的最大影响,那就是现场演出的局限很多,例如要戴口罩,以及表演者之间要保有安全距离等。即便有不少演出机会,我们经常得在程序和乐器选择上做调整。

那么多局限,可会影响表演默契?

Joachim:我觉得还好。
Derek:比较不方便的是练习的时候,因为很多场地都暂时关门,我们的乐器又很多很大,找地方不容易。

表演乐器种类肯定很多吧。

Derek:真的很多,从交响乐的定音鼓、筒鼓,到中国名族乐器小锣、小鼓、木鱼,到拉丁 美洲的康加鼓 、邦哥鼓、卡西西鼓等。一场表演就要使用到20到30种打击乐器。
Joachim:我们什么都可以打。

谈谈今年三月份的“A:Live音乐会”,与本地五位作曲家的合作。

Joachim:Morse Percussion演绎了五位本地 作曲家的五首创作。表演非常多元性,因为每一位的曲风和编排的乐器都不同。
注:根据访者资料提供,参与的作曲家包括任教于杨秀桃音乐学院爵士低音提琴手于德基(Tony Makarome),他以2015年去中国成都旅行经历为灵感,创作作品《宽窄巷子》。其他四位作曲家包括:蔡宗玲,毕业于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也精通华乐语汇, 曾是2018年新加坡国际华乐室内乐作曲比赛的双料冠军;沈子扬,钢琴演奏家,目前正在美国修读作曲博士;林海贤,他擅长配乐与原声带的制作;Avik Chari,其创作常常融入EDM(电子舞曲)等元素。

你们还曾有一场表演是敲打酒瓶?

Joachim:那是去年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的一场表演,我们以24个装了不同水位的酒瓶来敲打出不同音高。
Derek:那是《亚马逊尼亚之水》的其中一个 乐章。

现场和非现场表演的区别是?

Derek:在线上录视频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很假,欠缺了点感觉。在台上表演打击乐的时候就会很爽,因为有观众看着你,而且兴致来了会做即兴表演,哪怕只有一点点 不同,演出的感觉还是会很不同。
Joachim:现场表演的时候,在需要小声的部位,你的动作自然会放轻。可是录视频的时候就不一样,因为要有视觉感和画面效果,全程动作会比较夸张,有一点fake。

会担心现场气氛不够high吗?

Derek:我们的观众分两种,如果是在音乐厅表演,我们会挑选比较艺术性的曲子,因为那里的听众都是静静欣赏音乐的。如果是户外表演,则会加入一两首比较high的曲子,因为打击乐的感染力很强,我们以此 跟观众互动。另外,我们有个团员容易情绪高亢,特别容易带动观众的气氛。

morse percussion 打击乐团

大众对打击乐的普遍误解?

Joachim:觉得我们很吵,可是我们不只是noise 而已。
Derek:因为我们的乐器真的太多了!另一方面,如果你跟别人说我们是打击乐队,他们就会有刻板印象——大声的敲打,可是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乐器,可以变化很多旋律以及和声。
Joachim:还有人会说,打击乐不是音乐。

对本地的打击乐文化有何期望?

Joachim:希望不熟悉我们的观众,不再把我们 当成单纯的noise,可以更认真地看待我们 的音乐。

摄影 Lawrence Teo 美术指导 Paul Soi 造型 Jet Ong 修饰 Kimberly @kimxbby_ using shu uem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