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H CHELA
在读大学生
来自韩国首尔
“为了成为‘他们的一员’,大家做的事我都做了!
12年前移居本地时,Chela才小学二年级。当时父母希望她和她哥哥可以同时学习中英两种语言,于是便选择这个“离家不太远”的国家。
聊起小时候初到本地的印象,她说一走出机场就感觉空气潮湿到几乎无法呼吸 。然而没过多久,她就习惯了这里的阳光,并爱上户外运动。
为快速攻破语言障碍,Chela加倍努力地学习。每天做完一本assignment book不说,业余时间还透过各种电视节目来跟学语言(这让我想起天后王菲早期到香港发展时也是靠看电视学习粤语)。比如看U频道和8频道的台湾电视剧时,她就边听边看字幕还边做笔记。尽管本地人实际说话跟电视上演的差别很大,她最后还是决定把“荧幕版”当教材逐字逐句模仿。为了练写字,她更常把整本练习册拿来临摹,难怪在大学预科期(pre-university)能成为学校(School Of The Arts, Singapore)第一个华文得取满分的韩国人。
然而Chela坦言她刻苦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取高分,而是为了交朋友。因沟通障碍多次被同学误解,可她发现只要够努力,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印象确实可以逐渐改观。初始她的朋友大多是韩国人,后来却也慢慢和本地人打成一片。当语言不再是问题后,她还尽量尝试各种本地人喜欢的东西,如玩“跳房子”(hopscotch)、
吃laksa或大啖“异域美食”及以流利Singlish和朋友沟通。
她说:“为了成为‘他们的一员’,大家做的事我都做了!”
Chela认为相较韩国人,本地人其实没那样爱对人品头论足。如?“不化妆去乌节路逛街,或打扮休闲一点出门都可以。此外本地在乐龄人士就业问题上很开放,对他们的经济和社交需求也给予尊重。大致上看,我觉得本地个人主义意识更强,更关注自己而不是总盯着别人。尽管有时让人觉得缺乏主动性,但我还是喜欢新加坡人,死党们都是本地人!”
“此外,我认为融入新环境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得认识到:自己是外来者,这儿是别人的家。我们理应尽力适应本地文化和风俗,而不是一味提出要求。只要你愿意,新加坡人其实非常愿意协助你‘同化’。我在这里也想感激我父母,母亲的建议总是很有智慧,助我渡过很多难关;父亲尽管在这里语言不通,却也为了这个家辛苦劳碌。他们,就是我情感的依靠。”
刚到本地的前两年,她父亲还在韩国工作,每次爸爸来访,全家人就一起开BBQ派对共度天伦时光,让Chela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快乐的孩子。然而每当爸爸回国时,她就会难过得枕泪而眠,第二天甚至从家里一直哭到学校去。身边亲友都跟她解释为什么爸爸必须得搭早班机回国,但很多年后她才知道其实爸爸总是更早前往机场,因如果看到她掉泪他可能就不忍离开。后来父亲为了让一家团聚,决定辞掉韩国印刷公司的工作搬来本地,改行经营一韩食档口,每天5am就开始工作一 直 忙到晚上8.30pm才离开。她说爸爸同样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却也努力学习和交流,尽力克服障碍。
疫情期间,Chela爸爸的生意虽不至于到挣扎生存的地步,却也大大受挫,因此常听到他唉声叹气。由于那阵子大学课程和考试都取消,她闲暇时尽量都去帮忙。后来她透过朋友得知Facebook有一个高人气的非营利性群组Hawkers United-Dabao2020(现已有274,600成员)可以帮助本地小贩免费发帖宣传,于是就帮爸爸在网上发了一个贴,结果日销量竟从每天60至70单猛增到240单!生意好虽让爸爸不再为盈利担心,但过于忙碌却也让他体重骤降6kg。
虽说努力着要如本地人一样生活,Chela说她难免还是会遇到让她文化冲击的事,而其中一个竟然和浴巾有关。
“本地卖的浴巾又薄又大,韩国的则更厚更短。我发现大家用完浴巾后都是挂着让它风干,第一次看朋友这么做还真感困惑,因韩国人擦完后都习惯每次清洗。”Chela继续,“此外本地不同宗教的人能和平共处,这点也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还有本地家长对子女恋爱对象的态度超开放——可以常见面不说,见家长也不用打扮得很正式,穿短裤和T恤都ok。另外见面就喊‘hello auntie’,鞠躬也省了,非常随性。我至今还在习惯着不跟长辈鞠躬,哈哈!”
回顾这12年,Chela说乐观精神,对学习的热情及开放的思维,都是她成长中获得 的最重要品质。为人处事上,与人为善总没坏处;凡事尽全力,就算失败也要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