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 WONG
@8.cj.8
DJ / 活动策划人 / 客户关系经理 / Hornybill Productions创办人 / Creature Comfort创办人 / In Bad.Co合伙人
CJ是新世代multi-hyphenate——从音乐、活动策划到饮食业都“掺有一脚”。自小就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他,长大后将这份爱通过混音器传达出去。自称“purveyor of vibes”(大意: 氛围供应者),他策划的派对提供自由空间,以多感官体验提升互动让人尽情享受交流。
你的“职衔”也太多了吧……
的确是,我的工作取决于你在一天中什么时候遇见我。我早上在Proof & Company独立酒精咨询与供应商上班,傍晚则是Hornybill Productions创办人。后者根据不同地点与主题举办各种派对与活动,我也同时是这些派对与活动的DJ。此外我还创办了一家椰子饮料经销商公司Creature Comfort,周末也是精酿啤酒吧In Bad.Co的合伙人。
若一定要为你在Hornybill Productions策划 的派对/活动戴上“头衔”呢?
当我出现在由Hornybill Productions策划的派对/活动上,很多人会以为我只是DJ。我确实是DJ,但也是当晚活动策划人。我的工作不仅是打碟、放曲,更多是借由空间来创造氛围与体验。坚持要戴“头衔”? 那便是purveyor of vibes,哈哈! 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宾客的体验。DJ的工作是控制并编排音乐,在制造氛围上虽然重要却非唯一。要有好的氛围,还需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创意、策划、艺术指导、接洽供应商等都是我的职责。
是如何开始接触DJ这一块的?
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了,六至12岁之间学过钢琴、小提琴,12岁后开始涉及吉他、敲击鼓及贝斯。开始对DJ工作产生兴趣是17岁那年,当时比我年长四岁的表哥刚开始接触夜生活,从而学习了打碟技巧。在耳濡目染下我也开始研究起DJ的工作。他送了我人生中第一台DJ设备——虽是基本款但已够让我掌握基础。18岁起开始在别墅派对上为同学与朋友们打碟、放曲兼演出,之后在美国深造的一段时间里仍继续钻研各种DJ知识,会邀请好友到我房里畅饮,同时为他们打碟。回国后尝试过朝九晚五的工作,但发觉真的不适合我。我真正要的是能参与本地的艺术领域,便开始办各种地下派对并亲自上阵打碟。
又如何延伸至Hornybill Productions的 创办呢?
回国后在长住本地的外国朋友介绍下,有机会为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办的聚会当DJ。那次经验让我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齐聚一堂,自在做自己并互相认识、建立新联系,是多美好的事。老实说……我开始时并不自认是非常有创意的人,反而对数字与经商更有天赋(现已两者兼具,哈哈!)。我在美国念的是企业管理与经商,就以企业规划为出发点,开始透过副业创办Hornybill Productions为本地艺术界创造演出平台,办大大小小地下派对,让少有机会的DJ能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演。当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我发现我既能做我喜欢的事又能养活自己,因此便辞去船运公司的工作全心投入。我很感激已故Eileen Chan(音乐公司The Council创办人,也同时是名为Cats on Crack的DJ)的激励与支持,是她燃起我对本地艺术的信念与坚持。
你会如何定义一个好的派对?
能在自在空间里享受好音乐并与人真切地互动,对我而言就是很棒的一场派对。

过去两年多的疫情对你有何影响?
刚开始时一切都在起步当中,我聘请了更专业的调酒师、栽培年轻一代DJ、细分商业细节等。派对越来越多人参与,最夸张一次有将近350人在一office建筑天台上狂欢。疫情的爆发,让我们努力经营的一切往下滑。刚开始时我以为只是短暂的,所以不以为意——三个月、六个月过去了,然后一年也过去了,我才惊觉这将会持续好一阵子。幸运的是我有足够积蓄过活,在那一年半里休息的同时也继续探索自己对音乐的,还进修了更多关于DJ的知识。无法聚会我就坚持在房里以线上方式为朋友打碟,一起享受音乐。
疫情严峻时可尝试过其他工作?
涉及了餐饮业。以前就曾在咖啡厅里打过工,餐饮业自然是我的舒适圈。后来在In Bad.Co打工与老板有了不错的默契,而后便成了合伙人。
疫情前的日子逐渐回归,有何感想?
兴奋但也忙绿。我认为新加坡选对了时间放宽条例,也很欣慰最艰难时期已过,人们开始恢复正常生活。然而我认为夜店将会因规矩和限制而逐渐走下坡,因为经营实体夜店开销太大,真的不实际。Moving forward,我觉得只要音乐棒、气氛佳,任何场地办pop up派对都会很好。
会如何形容你的音乐风格?
我不喜欢约束自己,会根据派对主题及当下该有的氛围来设计音乐。场地也会 影响,如工业风空间会策划较电音、暗黑的音乐; 阳光明媚的场地会以轻松节拍融合迪斯科为主。
都说你办的派对既exclusive又有很多rules……是否属实?
每场派对会以不同名字或品牌推广让它够特殊,我也会亲自审查邀请名单筛选合适人选。我也设定以下规矩: 团体人数不得超过六人(我希望大家会互相交流); 参与者完全不能使用手机或拍照(我要 他们感受当下)。规矩都旨在让所有人能尽情享受音乐及与人的互动。我坚信人客与氛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不会歧视任何人,只是尽量安排适合的人享受适合他们的氛围。
摄影 Veronica Tay 美术指导 Paul Soi 造型&文 Jet Ong 发型 James Lee, M Nature Jurong Point,修饰 Jenny THL. PaletteInc using 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