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或你本身就是这类人:事事以别人为先,看到别人的生活出了问题,立即热血心肠地想伸出援手,一天到晚都在挂心别人的事。
闺蜜感情生活出问题,找你诉苦,你为她操碎了心,随时ready倾听送上安慰,想方设法将她捞出感情苦海;单身的朋友没对象,你也一心想着替对方物色好对象。
面对家人,你也是如此,像大家长一样,操心着家人的日常琐碎事,从父母的健康、兄弟姐妹的婚姻和工作,总想为大家破除障碍、规划他们的人生路。
或者,你经常觉得大家什么事都做不好,少了你,事情就会乱成一锅粥。无论家庭或职场,你就像一个救火员,奔波在不同的“灾难现场”,所有事都要经过你的协调,才会有圆满结果。
不知不觉把他人的责任扛上身、背负着别人的情绪生活,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最终可能导致你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甚至落得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乐于助人是一件好事,不过一旦陷入“过度拯救者”的心态,很容易让我们活得心力交瘁,卡死在别人的问题中哦。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过度拯救者?
1.首先,想想你是否在他人还没明确表达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提供意见或帮助?你的付出,是别人真正需要的吗?
2.当别人拒绝你的帮助时,你是否会觉得被冒犯、感到生气,认为自己好心贴冷屁股?过度拯救者经常会认为自己是为了身边人好,急切地希望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帮助,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尊重他人的意愿。
3. 过度拯救者通常无法接受他人提出的建议,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比身边人更“懂”,坚持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忠告,强硬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为什么不要当过度拯救者?
成为负能量收集器:陷入过度拯救心态的人,容易变成负能量收集器,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日烦夜烦,掏空了自己而不自知。举例而言,好友生活不顺遂,经常向你大吐苦水,你义不容辞安慰陪伴对方,努力想帮忙解决问题。然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自己必须去克服的问题,不论是父母、伴侣还是朋友。你适当提供帮助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介入他人的问题,实际上可能剥夺了对方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机会。如果无法解决问题,不仅会自己感到内疚,还可能被人抱怨,最终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身上:有过度拯救心态的人,或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容易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他人身上,希望通过帮助他人,获取外界的赞赏和认可。他们把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与他人的肯定联系在一起,然而这种依赖他人评价的方式,会让自我价值感变得脆弱不稳定。一旦别人给予你负面评价,你可能感到很受伤和失望。过度拯救者应该意识到这种倾向,寻求核心平衡,不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评价上。
忽视自己的需求:健康的助人方式,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成长和解决问题。然而,如果无节制地不断付出,最终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举例来说,即使自己的工作都没有完成,却先帮助同事完成他们的任务;自己也是贷款人士,却热心帮朋友还债;与伴侣的感情不和谐,却花大量时间充当朋友夫妻关系的“调解员”。收回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不要过度担忧身边人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能对身边人起到积极的影响。
让人觉得不适的“过度付出”:尽管你一番好意,拼命想帮助他人,但其实会让受助者有被轻视、能力被贬低的感觉。此外,如果你遇到的是予取予求类型的人,你的付出只会助长对方的依赖性,把你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管道,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当你在经济、身体和情绪上不断耗竭,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帮助他们时,对方可能会埋怨你,你也会产生无谓的愧疚感,尽管事实上你没有义务不断付出。
学会理性付出,永远不把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只在他人明确提出的需求时,才做出回应,最大限度保护受助者的尊严。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也会让你过得不那么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