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永无止尽的追赶跑、周末疯狂加班,还扛上了原本不属于你的额外职责……感到快撑不下去了?或许“安静离职”是你的解决之道。

“安静离职”一词的爆红始于TikTok上的一条视频,引发超高讨论热度。“安静离职”其实不是让你静静地交上辞职信,默默地离开公司,而是避免在工作上过度消耗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划定一个界限。

发布这条TikTok爆红视频的博主,是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工程师Zaiad Khan(@zaidleppelinzk),他在视频中表示自己最近了解到一个叫“Quiet quitting”的新趋势,“它指的是你仍然继续工作,但放弃了在职场上力争上游、不断超越自我的想法。你仍然会每天做好份内的工作,但你不会再把工作当作生活的核心。”

进一步而言,“安静离职”指的是一个人决定在工作上放弃投入过多的精力,在工作时间内照常办公,下班后将不再烦工作事,相关的来电和简讯一律开启静音模式,让自己从工作中完全抽离,把剩下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生活其他事物。

Zaiad Khan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也让“安静离职”成为时下超夯的词语,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赞同的人认为,我们是时候应该停止overworking,过去2年多因为许多人居家工作,生活与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如今是时候划清一个界限;反对者则认为“安静离职”含有贬义,会让人被标签为“消极怠惰”的员工。

各种说法,见仁见智,想了解“安静离职”和懒散工作态度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又该真正地交上辞职信?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忽然盛行?我们请来本地职业教练Cindi Wirawan分享专业看法!

“安静离职”为什么会掀起话题?

Cindi认为“安静离职”的出现,与现代人对工作满意度的显著下降有关,“这其实不是一种新现象,只是因为社交媒体关系,在新世代年轻人中受到热议。这也与近期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以及大离职潮(Great Resignation)的趋势有关。”

(回顾:你也想加入“大离职潮”?

今年初,大离职潮席卷各地,在经历疫情后,生活重心的变化让许多人决定“出走”,选择辞职,寻找工作新方向。 

“安静离职”心态的利与弊

Cindi认为这点有利也有弊,“只投入最低限度的精力,去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拒绝让自己筋疲力尽的打拼工作文化,特别是在中国996工作制度(每天工作时间从早9点到傍晚6点,每周上班6天)的普及盛行后,以‘安静离职’的态度对待工作,或许对身心能带来更大好处,降低工作倦怠感,在工作以外能经营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来看,“安静离职”代表了打工人对工作抱持散漫的态度,“员工对工作不再投入,每天都拖着沉重脚步去上班,对工作无感,不想付出更多心思。这点也和大辞职潮趋势有关,自疫情发生以来,离职率一直在升高,不同的是如今人们并不是真的辞职,而是悄悄地从工作中抽离。”

如何在不耽误工作下“安静离职”?

凡事都两面,适度放松自己,有时能在职涯中走更长远的路。想继续保有工作,但在精神上“安静离职”,其实不妨从积极的角度思考。

“想要有意义地‘安静离职’,就要确保你还是在最低限度上,完成工作目标,让你的工作、团队、公司和工作表现评估至少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别忘了继续为现在的工作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能有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完全放弃。既然决定5点下班后彻底与工作切割,那上班的8小时内,就得确保自己全神贯注地工作。”

Cindi也认为,大家应该去深思,自己想“安静辞职”的真正原因。“了解自己想这么做的原因,它会如何影响你的岗位和事业,以及如何设定一个能满足你需求的界限。”

你究竟是想“安静离职”,还是真想辞职?

如果你萌生了“安静离职”的念头,或许也反映了你对现在的工作并不满意。想想自己是因为太累了,想暂时从工作中抽离,还是对现在的工作失去兴趣,想离开?“我总是告诉客户,在现处的工作岗位上,尽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再决定要不要辞职。”

Cindi分享以下3道问题,让你在决定辞职前,做个自我小评估。

1. 如果对工作觉得不满,你觉得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 如果对薪水不满,你是否尝试过和公司协商,争取更好的待遇?

3. 如果是因为觉得个人成长停滞不前,换了一家新公司后,你可以如何探索新发展?

Cindi表示:“一个告诉你是时候辞职的明确征兆,是当那份工作影响了你的身心健康。过去3年,我听过无数案例故事,许多人因为工作而患上焦虑症,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而入院。”

她也举例以下几个迹象,显示你是时候提交辞职信,“当你对工作完全失去热情,且持续了好几个月时间;当你一直停滞不前,没有什么成长的空间机会;当你的薪水太低,但需要承担的工作量却太大;当你想探索新的职业,转换跑道;当年你对公司和团队没有归属感。”

如果决心辞职,她建议大家先做好几个准备,“最佳的辞职时机,是当你已经有了至少一个,或好几个其他工作offer。如果决定‘裸辞’,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储蓄, 同时也要确定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有市场需求。”

原文取自Her World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