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伴侣吵架了,他没有来找你沟通,反而第一时间跑去找那个“知己”诉苦。平时他们也常常分享生活、说心事,聊天频率甚至比和你还多!你觉得不爽,他却轻描淡写带过:“又没做什么,聊天而已。”
相比肉体出轨,精神出轨更隐蔽,也更难界定。所谓精神出轨,就是一个人在有伴侣的情况下,对第三者产生持续的暧昧和依恋情感,虽然没有身体触碰,但心里早已越过红线。
当感情的边界模糊了(要知道,比出轨更让人崩溃的,是这种无边界感),仅仅是“聊天”,真的无害吗?究竟聊到什么程度,才算精神出轨?如果你或伴侣正面临这样的困扰,不妨对照以下5个危险信号。
1.聊私密话题
正常社交,聊工作、分享兴趣、说八卦,都是合理的,但当话题逐渐转向个人的情感困扰、孤独感,甚至出现“如果我们早点认识就好了” 这类带有遗憾或暗示性的言语,关系就慢慢变了调。心理学有个观点,一段关系的深度,取决于自我表露的程度。当一个人把伴侣都未必知道的秘密告诉第三者,包括对伴侣的不满、内心的脆弱、孤独和欲望等,渐渐就会产生“你更懂我”的感觉。分享秘密,本质就是制造亲密,也是暧昧最危险的种子。
2.聊天频率高
感情边界的失守,有时就始于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你在干嘛?”普通人际交往,通常都是有事则聊,无事则止。但精神出轨式聊天不同,白天聊、晚上聊、天天聊、偷偷摸摸聊、没话找话也要聊……甚至出现手机一震动就期待是对方的心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两个人每周私聊超过三次、每次超过20分钟,大脑就会分泌催产素,俗称“爱情激素”,让关系不知不觉升温,久而久之,界限自然被打破。
3.亲密的称呼
一段越界的关系,会从语言的细微变化露出痕迹。从开始普通的称呼,慢慢变成“亲爱的”、宝贝”、“猪猪”,再发展出只有两个人才知道的暗语、专属昵称、撒娇语气词、暧昧的emoji……这些语言符号的“升级”,慢慢构建出一个带有情侣特质的情感空间,也代表着双方关系正往危险区滑行。
4.删除讯息
如果一段关系真的光明磊落,就不需要遮遮掩掩。当一个人开始刻意删除聊天记录、设置消息免打扰、伴侣靠近时迅速切换屏幕、甚至说谎不让伴侣发现自己和另一个人的互动……其实说明了心里早已认定:这段关系有猫腻。
5.开始比较
出轨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次边界失守的累积。精神出轨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是一个人会不自觉地把伴侣和聊天对象放在一起比较。尤其在感情处于倦怠期时,如果一方长期和那个“善解人意”的对象频繁聊天,大脑会自动给对方加“滤镜”,把对方理想化,同时放大伴侣的缺点。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外人更好,他/她才是更懂我的人。”这种心理偏差,也让人越来越疏远伴侣,为真正的肉体出轨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