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大奖:观众求热闹,艺人求肯定,媒体求流量
红星大奖热闹背后,是艺人、观众与媒体的不同期待。有人为红毯造型热议,有人渴望奖座肯定,有人只想被看见。奖项之外,这是一场关于“存在感”的角力游戏。
#Nyrelationship
图: SPH Media Limited档案图
“红星大奖”年年办,年年热议。无论是投票投到手软的观众、紧张准备的艺人,还是拼命追爆点的媒体,每年都有人在这场“红毯大逃杀”中刷存在感。但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到底在乎的是什么?是奖项的归属、红毯的亮眼,还是那份被看见的渴望?
图:《女友》实拍
观众:红毯即战场,看热闹才是正经事
对观众来说,红星大奖早已不只是颁奖典礼,更像一场年度吃瓜盛事。谁得奖,也许没那么重要;但谁穿最辣、谁的战袍最吸睛(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甚至是最搞笑的memes)、哪位阿姐珠光宝气到要保安护送?这才是重点。
“十大最受欢迎艺人”也年年掀起血战。奖项争议再多,榜单一出,粉丝群立刻沸腾:谁爆冷、谁翻红?火药味一开,讨论度就越高。
流程也年年被吐槽:节奏快到像在赶MRT,感言讲两句就被叮走,嘉宾尴尬站着,主持人硬撑圆场。这些“熟悉环节”年年上演。也正因为如此,没有它的四月(今年改七月),大家们都觉得日子少了点滋味。
郑秀珍(右二)在红星大奖2004典礼上不慎绊倒,随即由绅士的郑斌辉(中)、曹国辉和郭妃丽扶起。(图: The Straits Times © SPH Media Limited)
艺人:入围是氧气,奖座是维他命
“该轮到我了吧?”这句灵魂拷问,入行27年、屡次陪跑的陈邦鋆一语道破资深艺人的心声。大家口头上都说“入围就是肯定”,但心里谁不明白,奖杯才是通往新剧本、代言、曝光度的敲门砖。
已上神台的林慧玲就说得坦白:“我很在乎有没有机会得奖,这是大家给我的鼓励,不是你想就有。”听来有点心酸,却句句实话。
而不断变化的赛制、入围标准,也让不少艺人感到困惑。海外艺人、DJ加入战局,规则调整频频,问题浮现:这个舞台到底是为谁准备的?本地演员的光,会不会被稀释?连参赛门槛都模糊时,竞争的意义自然也打了折扣。
媒体:流量!爆点!标题要够吸睛!
媒体怎么看?四个字:点击为王。
奖项花落谁家不是重点,重点是“谁穿最奇葩”、“谁的表情包最生动”、“谁的感言最能做标题”。
艺人讲感言讲得走心,那是明天社媒的主角;讲太久被叮掉,也能贡献几个笑点。
近年来,逆袭故事越来越吃香。像田铭耀、林茜茜这种“靠作品拼出头”的路线,反而成为流量密码。哪怕不是颜值当道的人,只要作品好、努力够,也能发光发热。
但与此同时,真正关于演技与作品本身的讨论,空间却越来越小。奖项设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不少幕后奖项,甚至“最佳戏剧奖”这样的重要奖,常被安排在主典礼之外的前奏环节颁发,关注度自然也被压缩。每年讨论的焦点,总是被“谁入围”、“谁是遗珠”这些表象带偏,导致对表演、剧本、创作的专业观察被边缘化。
最终,我们都只是想被看见
归根结底,红星大奖是一场巨型“求关注”仪式。
观众要热闹,在八卦吐槽中找到参与感;艺人要肯定,用奖座证明努力;媒体要热度,靠话题稳住流量。
你呢?怎么看?还是压根已经觉得“红星大奖”已经离你很遥远,上一次关注已经是n年前?
女演员郑惠玉在2004年红星大奖中获奖。(图:NP © SPH Media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