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Getty Images
在这个讲求人脉的花花世界,人际关系佳犹如助力,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烦恼,却也是来自所谓的人际关系,不论是家人、朋友或同事,若产生矛盾,就会增加社交不安与压力。
追根究底,这都是因为缺乏“边界感”所造成的后果。关于相处的艺术,我们应该更追求保护心里上的一个舒适状态,而不是一昧的为了维护关系而牺牲掉自己的空间与界限。人与人之间,再好的关系,一旦失去适当的距离,反而会造成困扰。下来谈谈几种常见的关系,该如何保持有效但不伤人的边界感。
#1 家人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而佛学更是认为家人间有4种因果关系:讨债、还债、报德及报怨。夫妻是缘,儿女是债。” 事实上,直系亲属的血缘关系,除了夫妻以外是我们无法选择,但又格外珍贵的。不过,家人间实在太容易越界,更是容易出现情绪勒索的地方。
如何保持边界?
血浓于水,如果说要保持边界,似乎大逆不道?但如果原生家庭对你毫无营养,却只有拼了命的情绪勒索,这时候已经严重影响你的身心了,最好清楚地告诉对方,无论是谁,你已无法负荷这种无形的苛求。当然,如果家人有难,我们还是应当尽自己能力帮助,只是仍旧需要量力而为。
请看:内耗型家人——可怕的情感勒索
另外,排除责任感,不少越在家不受宠或“地位较低”的人,更容易被情绪勒索,那是因为他们往往更想获得关注于肯定。若察觉自己也有这个问题,不妨给自己更多肯定,不要轻易受到别人的话语动摇。
#2 情人/伴侣
永远要拿捏好“主动报备”与“报告”的界限。情侣间,经常面对的就是自由与空间上的争吵,怎样的互动算多算足够?一天10个信息,有些人觉得多,有些人觉得少。最重要的还是你们两人之间是否agree这个沟通次数与方法。
至于是否需要每事报备,以及向对方告知行踪,这也是一门学问。双方在一起,最基本的信任必须要有,但出于安全考量的报备,建议一定要做足,否则让对方担心。爱你的人肯定希望你安全。但如果对方所知的需求已经超出界限,控制欲大于担忧考量,让你很不舒服,适当的沟通则非常重要。
而已经结婚的伴侣,要有共生模式,但不代表放弃各自的成长空间,最好能够在共同财产之余,也有自己的独立小金库(私房钱),以防万一也能保持独立自主。为伴侣牺牲固然伟大,但是维持基本的自我,不要失去自主,可以让你们的关系更加健康。
如何保持边界?
永远不要忘记,即便最爱的情人或伴侣,你们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连体婴。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婴儿般任由他人控制。如果你是一个焦虑型的伴侣,建议你列出觉得最重要的底线与条规,让对方清楚知道你的底线,不要踩过界。有了这个条规,双方都应该好好遵守,守住自己的界限,尊重伴侣的要求。
此外,小编始终认为,1+1=更好的我们。你应该要有自己的兴趣,不要成天围绕其他人转,失去自我与生活中心。
#3 朋友
一生能有几个知己?很多人不愿面对,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朋友有时候是有分阶段性的。有些人是你求学、拥有永远共同爱好、当兵、打工或各种不同阶段认识的相交与挚友。但不是所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
有时候步伐不一致了,一方已经进步,另一方却还在停留,就会发生尴尬的情况。这时候,你必须明白,朋友间的距离,如同经营感情,也需要付出努力。基本的保持联系,可以拉近距离,但无止尽的要求朋友付出,则会造成负担。
如何保持边界?
朋友永远不是你的救命稻草或ATM。互相帮忙是社会常见的交际模式。所谓不求回报,这张王牌不能滥用,否则欠的可不止是人情债。想想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还是只不过滥用友情?
换个方向思考,如果你一再被朋友索讨各种协助、消耗你的时间精力。请同样拿出勇气说“不”。有些人,他们不向你借钱,但却把你的“时间、精力、关心”毫无止境的消耗,这样的精神劳损绝对比借钱还伤。适当地拒绝,只给予必要的建设性帮助,不要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
请看:必须远离的7种垃圾朋友
#4 同事
有没有发现,与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多?每天沟通最多与最常见的人群,其实是你周围的同事。遇到好同事,那是你前世修来的福,但遇到没有建设性、只有八卦、不作为的猪队友,你一样要警惕。
如何保持边界?
维持一个Teamwork,除了在组内发挥各有所长,也要预留安全距离。同事归同事,先解决工作再谈私事,不能因为私人理由而影响工作状态,可斟酌特别情况,但不因成为逃避工作的借口。
有些人喜欢套近乎,先把自己的私事摊开再换取别人的隐私。基本上,相识不深,革命情感不重的同事,还是别扯上太多的私事。真正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