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D3sign/Moment/Getty Images
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场合需求,切换不同的个性。比如,在职场上,我们必须展现稳重专业的大人形象,而在好朋友面前,我们可以轻松搞笑,当个“死小孩”。这不代表我们“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而是根据不同环境和对象,自然调整自己的表现而已。
生活也常见一种现象:有些人面对外人,总是客客气气、轻声细语,万事好商量,但面对最亲密的家人或伴侣时,却天天好像吃了炸药一样,暴躁不耐烦,容易情绪失控。
似乎只要面对最亲的人,我们的耐性就会自动降级。“不把最糟的一面留给亲人”这类道理听了一万遍,为什么还会明知故犯?
1. 越安全,越暴躁
有没有发现,很多小孩在外人面前乖巧懂事,在妈妈面前却是个爱哭又难搞的“小霸王”?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十分安全,出于对妈妈的爱和信任而“恃宠而骄”。有趣的是,长大后的我们依然有这种心理,知道外人不会包容自己的坏脾气,家人是最安全的港湾,认为无论说了多难听的话、做了出格的事,亲人都不会和我们计较,不自觉地把他们当出气筒。
2.对身边人的要求过高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同事、老板,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懂得自己的委屈和情绪,但面对身边亲密的人,我们却有着极高的期待。当心情不好时,可能只是希望伴侣的一句安慰,可对方没接住你的情绪,随口说了句“你别想太多”,这时你就会觉得受伤、失望。对家人的期待过高,让我们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大爆炸。
3.忘了有话好好说
和最亲的人相处久了,界限感会变得模糊,忘了在沟通时要保持耐心和尊重。生活烦心的事一箩筐,让人没耐心听身边人好好说话,伴侣随口的一句话,也会踩中你的雷区,让你气得瞬间想翻桌。我们也会不自觉地提高声量,用命令式、甚至带攻击性的语气和亲人沟通。有时候,即便这并不是我们本意,但模糊的边界感让我们都忽略了理性沟通的重要性。
4.生活压力山大
回到家秒变“易怒魔人”,很多时候因为承载着过大的精神压力。在工作中,面对不讲理的客户、拖后腿的猪队友,还没达标的业绩……常常得忍耐、强颜欢笑,维持专业形象,情绪不断积压又无处宣泄,回到家后,早已疲惫不堪。当身边人没有给予适当回应,一句无心的话也会迅速点燃你身上的怒火。
“灭火”三大法则
每次对身边乱发脾气后都很后悔,却总是控制不住?试试这些方法,摆脱易怒魔人模式。
1.让情绪慢半拍
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时大脑会进入“意识狭窄”状态,让人只专注于眼前的负面情绪。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让情绪慢半拍:说话前,先深呼吸三秒,让情绪缓一缓;放慢语速、降低音量;离开争吵现场,给自己空间冷静,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说出伤人的话。
2.释放过度压抑的情绪
越是在外面压抑自己、努力维持形象的人,回家后越容易对亲人没耐性。这是因为“好脾气”和“坏脾气”都是有额度的,一整天在外面当“好好小姐”,消耗太多能量,回家后身心透支,就很容易爆发。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很重要。无论是运动、听音乐、散步,还是单纯地独处发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情绪排解口,把坏情绪消化掉,而不是带回家。
3.设置情绪过滤网
有句话得好:“所有愿意包容你坏脾气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在乎你的人。”负面情绪人人都会有,我们不需要时刻当老好人,但请提醒自己——没有人应该成为是你的情绪垃圾桶。尝试调整表达方式,卸下“愤怒”的外衣。不耐烦时,换个方式表达:“我有点累,能迟点再聊吗?”; 想发火时,试着问自己:“这件事真的值得我生气吗?”
伤害了身边的人,很多时候自己心里一点都不好受,学会控制情绪,久而久之,你也会更喜欢自己的样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