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VEYOR OF TRUTH? NÜYOU HAS OPPOSING VIEWS ON @DIET_PRADA -- THE FASHION CRITICS

Instagram账号开设仅三年已有274,000 followers的@diet_prada,将原作与抄袭左右对比,成为目前时尚界最惹人议论的账号。Donson和Dolly对此看法不一。

DOLLY DAI,时尚记者说:

是不得不佩服@diet_prada的火眼金睛和取证力的,过去三年来确实抓包过不少“借鉴”过度的行为。这让我联想到文学界去年被炒得火热的“白莲花奖”,叫人大快人心。

但“抄袭”,是一项很严重的控词。一个Instagram post卷起的风浪,你可知会对品牌及设计师造成如何的重创?设计师的创作灵感,通常自旅行、艺术、建筑、音乐、摄影、电影、档案,甚至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而来;或也从某个时代的着装或经历撷取。因此我觉得时尚“循环往复”的现象,其实并非“罪该万死”。

灵感来源看似广泛却相互关联,创意“撞车”因此并不稀奇。打个比方:A和B聊天,B的话启发了A,A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结果原来B的话原是出自C的作品(B自己都忘了),然后C怒控A。A:@#$%$^&?!

冤。不。冤?

还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想到一块去”。或许灵感取自同一类主题如军装元素,或受到同一位设计师如Helmut Lang或Martin Margiela的风格影响,又或因当代同一种流行趋势的启发,那么发布慢的那个必定遭殃。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扩大,是真的会鼓励原创还是更多地扼杀创意?因此也有不少人在评论中指责@diet_prada的不少“掀底”已超出了合理范围,对很多品牌不公平。

同时,被抄袭的人事物,谁能担保是绝对原创?抄袭与原创的界限到底如何分清?日光之下无新鲜,我觉得我们需要再创造的勇气。

 

DONSON CHAN,造型师说:

被称为“时尚警察”的@diet_prada,到底是“谁”?

开始时纯粹是两位从事时尚工作的朋友Tony Liu与Lindsey Schuyler的娱乐,后来影响力却远超“审判”明星穿搭的时尚评论家。事隔10年的抄袭,若缺乏深厚时尚历史常识大概无法指出,所以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内功”。有人问为何他们不“检举”街头品牌的抄袭,他们的回复很简单:一个以抄袭为生意模型的品牌没什么好叫人惊讶的;他们看不惯的是装腔作势的大品牌在背地里抄袭。

我认为@diet_prada是时尚界伸张正义的“包公”。不说你不知,JW Anderson超火的“鼻环包”并非原创,若不是被两人翻出抄袭Hermès的vintage手袋,甚至连我都被蒙在鼓里。@diet_prada也在Instagram上举出不少出租仿冒时尚品牌服饰的账号,借以警惕消费者,甚至还教大家如何辨认真假。

去年9月,Valentino推出设计神似英国独立首饰品牌Jessie VE的lucky number戒指款,设计师Jessie因@diet_prada“检举”引起舆论而最终令Valentino撤回产品。他们让一个中小企业成功在现实生活里以卵击石,成为独立品牌的“灯塔”。

随着追踪人数的增长,@diet_prada也在不断成长。开始时只检举大品牌的抄袭,现也开始涉及艺术及创意层面的抄袭(广告及杂志概念等)。在我追踪@diet_prada这一年,我见证他们如何善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弱势品牌及群体,包括号召舆论抵制性侵模特的时尚摄影师等。我希望这股正能量的势力能延续;不变质并不忘初衷。

女神金喜善还是这么美盘点韩星男神们的入伍造型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