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敢休息?“安静放假”正在拯救打工人

职场人明明累到崩溃,却不敢请假?数字时代让我们永远在线,“请假羞耻症”爆发,催生了新趋势——“安静放假”。

不少职场人其实深陷请假羞耻症中,有假不敢请,背后藏着各种顾虑。

不少职场人其实深陷请假羞耻症中,有假不敢请,背后藏着各种顾虑。(图:d3signM/oment/Getty Images)

工作堆积如山,电脑屏幕同时亮着五个窗口,手机不时响起夺命连环call,忙到飞起,明明身心已在大声呐喊“我需要休息”,话到嘴边却变成一句“好的,收到。”

不少职场人其实深陷请假羞耻症中,有假不敢请,背后藏着各种顾虑:怕增加同事负担、工作量巨大走不开,加上数字时代带来的隐形枷锁,智能手机让我们永远在线、随时待命,工作与生活边界日渐模糊,即便身体离开办公室,心理却从未真正下班。(观看:#还好友你2 第2集:你敢不敢拿无薪假期来关注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列为职业现象,继“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近年“安静放假”(Quiet Vacation)也悄然成为职场新趋势,指的是员工假装在工作,其实是在休息,调查也发现千禧年世代在职场上出现这种行为的比例最高,背后起因正是请假羞耻症。

看似摸鱼的行为,其实是打工人面对burnout的自救方法。“安静放假”不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而是在工作间隙里,有意识的为自己快速充电,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回一点平衡。

1. 设定固定休息时段

哪怕只有10分钟,每天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微度假”。设定好手机90分钟闹钟,铃响就停下手头的事。可以闭上眼睛,听一首轻音乐、或凝视窗外数一数5种不同颜色、或泡杯热饮慢慢喝完,或做几个伸展动作,伸个超级大懒腰……用你喜欢的任何方式短暂放空,大脑更能回到专注状态。

2.换个环境,换个心情

研究表明,换一个空间能帮助大脑从紧绷的工作状态抽离,触发“注意力恢复效应”。“大脑当机”时刻,如果情况允许,带着电脑笔记本搬去咖啡馆、会议室,或大楼的露天角落,不同的场景就像短途旅行,帮大脑切换状态。当思绪有空间游走,压力荷尔蒙自然降低,让思维更灵活。

3. 给自己一个静音时段

我们的焦虑很多时候源于没完没了的“通知轰炸”。试着设定15分钟断开所有电子设备,让过热的大脑缓一缓。摆脱“随时在线”的隐形压力,心绪归零后再出发,帮助自己更从容面对任务。

4.启动“低耗能模式”

头晕眼花还硬撑看电脑,连厕所都憋着不去,这是你吗?机器都需要散热,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你我?与其逼自己100%强力输出,不如先接受自己处在“低电量”模式,先用70%的能量完成关键任务,把次要的留到状态恢复再处理,偶尔“摆烂”有益于身心健康!

5. 花几分钟专注做一件小事

暂时放下多重任务,花几分钟全心做一件小事:慢慢品味一杯茶,或者帮绿植擦擦叶子,把注意力完全交给这个动作,就像按下了精神重启键,让杂念暂时清空。

6. 工作间隙的“小确幸”

远程办公时,挑一家氛围舒服的咖啡馆,把工作搬过去;外出工作,接近下班时,不妨顺路绕到喜欢的餐馆,给自己一个小小犒赏,忙里偷个闲。还有时下流行的“公园20分钟效应”,情况允许的话,每天到户外待20分钟,即便不运动,散散步、听鸟叫、看花草,你会发现呼吸顺了,眼睛亮了,能量回流!


结论

“安静放假”不是鼓励大家摸鱼,而是提醒我们:在请假难、压力大的现实中,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喘息空间。但也要温馨提醒,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替代真正的假期。克服请假羞耻,认识到休息是自己的权利,因为就算是最高效的机器,也需要定期维护保养,才能持续运转哦!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