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滴泪,让她走上摄影指导之路
从不懂什么是“摄影指导”,到用镜头捕捉情感的真实,Jolinna Ang的故事始于父亲在影院落下的一滴泪。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影像能触动人心的力量,也从此踏上用画面说故事的旅程。
在镜头前保持沉稳、在镜头后坚持真诚——本地摄影指导Jolinna Ang用影像探索情感、故事与无限可能。(图:《女友》拍摄)
JOLINNA ANG/ 摄影指导/ @JOLINNASOKKUN
Jolinna小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摄影指导”是什么——直至父亲带她接触电影世界,让她第一次体会到影像叙事的魅力,也激发了她对说故事的热爱。她希望通过镜头传递情感,每次拍摄都是她学习与成长的契机,去探索未知的可能。作为本地少数的女性摄影指导之一,她也曾遭遇过偏见与困难,但她不仅不放弃,更学会了当不再被“限制”束缚,一切皆有可能。
Jolinna正为即将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展览所准备,暂定于12月第一周开放,展览名称为《Albatross File》。
是什么让你确定摄影指导“是我想做的事”?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我父亲——一个几乎什么电影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却很少被打动的人。我至今只见他哭过两次:一次是奶奶去世时,另一次是我们一起看Steven Spielberg的(2001年电影)《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瞬间——当电影接近尾声,我听到身旁传来啜泣声,转头一看,他竟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能直抵人心的力量。从那时起,我心中有了一种“召唤”:要成为用影像说故事、打动他人的人。我的梦想,是一天能拍出让他再次为之落泪的作品。
摄影对你来说是......
是连接情感与故事的语言。它要求创作者在每一个画面中,为强化故事的情感与体验而不断地做出选择。摄影的意义不仅是让画面“好看”,而是让情感被“看见”。刚入行时,我在一部短片中担任助理摄影,其中一场戏让我至今难忘——一位老人静静回望自己的一生。当我站在摄影机旁调焦的那一刻,突然有种莫名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戏中。那股力量不是来自表演、灯光或者构图,而是所有元素融合的瞬间。
人们经常说电影是虚构的,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却是真实。也正是在那一瞬间,我懂得了——我想用摄影去说故事。
觉得作为摄影指导,最重要的信念又是?
保持学习的心态。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好奇心置于自我之上。我不想要依赖已知的知识,而是保持开放不断学习、尝试与成长。我不去追求标志性风格,而是去寻找每一部作品最契合导演与故事的语调、色彩与节奏。
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表演创造空间。我希望演员能感到自在且无拘无束,不被灯光布置或摄影机的存在打扰,也不让这些元素抢走故事的焦点。我一直在追求影像的情感真实——镜头不必完美,但必须真诚。
工作的哪一部分,对你来说最具挑战性?
人事管理。刚入行时,我从来没想到摄影指导除了镜头、灯光与构图,还需带领一支团队,而所有人都等着你指引方向。这些年我逐渐明白,沟通与人际技巧和技术能力同样重要。拍摄电影犹如一项团队运动——一个优秀的摄影指导不仅要确认灯光布置是否到位,更要关心团队,确保每个人都在同一步调上。
最困难、也是最有趣的,是与各个部门的沟通。片场上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节奏、语言与方式。当所有元素融合成一个完整画面时,那份成就感是任何个人都无法独自完成的。所以我学会了拥抱这些差异,也乐于寻找让一切融合的方式。
Jolinna参与了将在《Albatross File》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拍摄。
不同形式的影片,对摄影指导的要求有何差异?
不同类型的作品,都需要不同层面的耐力——心理、情感,甚至身体。纪录片最考验心理的韧性,因为现实充满未知,没有排练或重拍,只能随时应变。剧情长片则更具掌控感——有剧本、有计划但规模庞大,如何在创意与执行之间取得平衡也是另一种挑战。广告讲究精准,每一帧都重要;空间虽小,却能激发创意,让人尝试各种技术与画面。而MV则是摄影指导的“游乐场”,它的自由性让我能尽情打破规则,探索新的表现方式。
我会把每一次拍摄都当成探索新领域、突破自我的机会。新的想法往往都伴随着不确定性,因此充分准备尤为重要。同时,也要接受计划可能失败的风险。我想,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得以不断成长。
迄今拍过的最长项目是?
一部耗时四年的纪录片。那是一段充满情感的旅程——不仅对拍摄对象如此,对我和导演而言亦然。刚开始时,我有许多想法与坚持。我们连续拍了两个月,又停了四个月。在那段间歇期里,导演和我各自去做别的项目并且认识新的人。但每一次回到片场,我都会发现我们都变了——原本坚信的计划不再适用,而纪录片也在随之“进化”。到了第二年,无论在专业还是人生上,我都有了极大的成长。那些曾让我执着的想法,忽然变得不再重要。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耐心与开放,也体会到顺其自然的美,即使这意味着要放弃原本的计划。
跨文化、跨语境的经历,对你的创作带来了哪些新启发?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早期到泰国拍摄一部伪纪录短片。整部片都是泰语,演员与剧组全是泰国人,而我一句泰语也不会。但我从没怀疑自己能否完成。影片的风格自由、真实,镜头就像个“活生生的角色”,一切全凭直觉反应,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计划或讨论。我只观察、感受、回应——从一个到另一个人,从一个瞬间到下一个,结果竟然奏效了!因为镜头反应得太自然,泰国朋友都很惊讶,甚至以为我听得懂泰语。那次经历让我明白:说故事与摄影远超语言与文化,它们存在于观察以及情感的节奏之中。从那以后我学会在片场里退一步,去真正观察演员,用“人”的视角而非“摄影指导”的身份去回应。
Alaric Tay 执导的短片《Drive Safe》拍摄现场,Jolinna在开拍前架设车载摄影装置。
作为本地少数女性摄影指导,在追梦过程中遇过困难或偏见吗?
有的。起初我并未把那当成偏见,只以为是遇到几个难相处的人。直到后来与同行交流、听到他们的经历,才意识到那其实是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我从中学到的是:追逐梦想无需任何人的许可,就算前路艰难也要坚持去做。当你不再被“限制”束缚——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自己想象的——你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
有没有哪一部作品是最让你感到骄傲的?
老实说,并没有哪一部作品让我觉得“高于其他”,每一部对我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最让我感动的从不是成片里的某一个镜头,而是镜头背后无数人共同付出的努力与信念。拍电影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但对我们而言却是真实的:一群人每天坚持出现、彼此信任,共同相信着同一个愿景。最让我动容的,是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作品,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真的做到了!
有没有特别想拍的题材?
我向往拍摄概念宏大却扎根于人性的故事。像英剧《Black Mirror》那样,把普通人放进超现实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在极端境遇下的反应与情感。我特别喜欢“未来感”与“人性”之间的张力,若能参与这样的作品,那将会是无比珍贵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也对黑帮题材着迷——那些在权力、忠诚以及背叛间挣扎的角色,复杂而充满生命力。此外,《The Matrix》那种兼具哲思与视觉震撼的作品也十分让我神往。对我而言,类型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故事有深度、有意义,我都希望能够参与其中,成为那些在片尾后仍能留在观众心中的作品的一部分。
COS 外套(POA);人物专属上衣与长裤
Photographer Clement Goh
Art Director Paul Soi
Stylist Donson Chan
Hairstylist & Makeup Artist
Aaron Ng,Decorum Salon, Using Tangless and Charlotte Tilb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