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家园特辑》:本地前节目主持及新闻主播王嬿青,阔别10年归来开餐厅

你我熟悉的节目主持、新闻主播及杂志主编王嬿青,在阔别10年后回新,但她却不是回归媒体圈,而是开餐厅?

王嬿青 WANG YANQING

前主播及专栏作家

来自中国上海

她的名字对本地人来说并不陌生。

曾主持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早安您好》及访谈节目《嬿青有约》等;加入优频道后转型成为黄金时段新闻主播及时事主持。2005年她从台前走到幕后任《都会佳人》杂志副主编,几年后被委任为期刊杂志公司驻中国首席顾问及合资公司总经理派往上海。

10年后重回本地,嬿青见到故人(《女友》主编Terence及资深美术指导Paul都曾和她共事过)喜形于色,忙邀大家去新开业的“嬿青私房菜”一聚。

2009年才初到本地的我和她刚好错过,但透过她《联合早报》上的专栏文字和采访时的接触,也很能感受到她的个人魅力。嬿青出身复旦大学新闻系,1994年被当时的新传媒招收为中文电视主持人,因此放弃了中国的学业来到本地。然而她并没因此而停止学习,更半工半读在三年内拿下硕士学位。

她回忆:“当时我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七点到九点主持节目;之后准备第二天的稿件或出外景,下午回家稍作休息;然后晚上七点到九点读硕士课程。现在回头看, 我都难以想象当时怎么应付得来。年轻时精力旺盛,做事可以‘并驾齐驱’;人到中年,体力自然已不比当初。但不同的年龄段一定会面对不同的问题,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

她还说:“年轻时不要在乎赚不赚得到钱,而是要想方设法让自己‘值钱’。” 我读过她曾表示40岁后“名利要放手,当追求精神生活”,这次采访,她也同样强调这一点:“女人到了中年,容易感觉变得‘平庸’,我觉得有三个方法能帮助我们自我提升。首先是读书,不论科技多发达,文字印在纸张上的感觉仍无法被取代,一定要保持阅读习惯;其次得‘有事做’,有事做就会穿好看的衣服呀,从而维持自己的形象;再次是旅行,不仅可充电及激发灵感,而且平日想不开的事可能都会在旅途中豁然开朗。”

嬿青年轻时如何融入本地社会?1990年代的新加坡,可是曾被其他移民形容为“对外国人不太友好的时期”。

身为公众人物,嬿青形容自己很幸运,人们对她的接受度很高,使她更顺利融入本地社会。然而,身为主播需要的可不仅是“适应”单。担任纪录片《你是哪里人》主持人期间,她飞往福建、广东、潮州等地采访,也令她更了解本地风俗的起源。由于自第一份工作就在本地发展,2008年突然回到上海反而不习惯:“在新加坡,工作天通常是星期一至五,中国却是工作和生活糅合在一起,灵活性较大。另外我离开中国多年,当地人脉几乎断绝,所幸还有一些同学朋友可以往来。还有其他方面如气候及地域的变化等,也需要重新适应。”

“媒体工作上,中新两地有哪些地方可以互相学习?” 我问。

“新加坡制度严谨、管理规范,在专业上的培养更细致,中国媒体可以学习新加坡的管理方式;中国拥有很多浪漫主义想法,传播地域广阔促使他们‘识大体’、抓住机遇快速行动。相比之下新加坡因条规和细节考虑太多,容易错失良机。两国或许可以相互借鉴。” 嬿青分享:“这10年我不仅经历生活上的变故,也目睹了行业的变化,一直在寻找成长的道路。比如?数码时代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你看,如今的杂志主编几乎都是‘半个sales’,不仅要管理还要维持与广告商的关系。但我无论 在台前幕后,都始终注重做好内容,重视观众或读者反馈,做他们喜欢的节目或刊物仍是最重要。同样的,我觉得网络平台也需要更多深入的报道和分析——如今‘自媒体’泛滥,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应该把传统纸媒的专业优势发挥在新媒体领域上。”

“以前我们觉得‘小猫钓鱼’(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抓蝴蝶,结果一条鱼也没钓到的故事)三心二意不好。现在我倒认为,‘三心二意’的人更能把事做好。”嬿青解释:“多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哪怕不精,但当我们遇到事情时会知道怎样去做,或找谁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相信知识可以让人无论走到哪都交到新朋友,遇到新机遇。”

这次返新,嬿青却不是重回本地媒体圈。热爱美食的她在乌节路Mandarin Gallery商场内重开“嬿青私房菜”,志在继续为本地食客介绍上海珍馐。

她说:“10年前本地就缺乏精致上海菜,10年后竟还是没人做!”

如今的“嬿青私房菜”除了是餐馆,还有了更多文化上的介入。重新开业,新老顾客纷纷慕名前来,反响很热烈!

看来,她已经“有事做”了。

更多新移民的故事:

修读经济的北京人WIDELIA,为何最终定居新加坡发展时尚业?曾在欧洲工作的LUCY,为何更喜欢在新加坡生活?来自台湾的CHRISTINA,如何克服身为单亲妈妈的艰辛成为公司总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