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家园特辑》:曾在欧洲工作的LUCY,为何更喜欢在新加坡生活?
曾在捷克、德国和瑞士居住的LUCY,为何更喜欢在新加坡的生活?
刘昕 LUCY X LIU
LUCE&CO.新媒体创意工作室创办人
来自中国四川绵阳
Lucy曾在上海读书然后工作共9年,之后因男友工作调动一同迁至欧洲。由于对方所属跨国公司有工作地点可选,他们两年后考虑:要不搬到新加坡试试?于是两人在2015年迁移到本地,原以为“没什么意思”可能两年后又会搬,却竟然逐渐喜欢上了这。访问她时,Lucy的PR(永久居民)申请刚获得批准。
叹为观止
大学时Lucy本是修读国际经济贸易,但那并非她的兴趣所在,于是就搞起了自己的创意工作室,主要提供网站设计及影像服务。
她说:“人还是得做自己有热情的事,不然肯定做不好。” 由于曾就职的公司专攻新媒体领域,因此除了摄影,她也对社交平台及网站传播有自己的一套。
相较欧洲(她在捷克、德国和瑞士待过),Lucy认为本地在生活上的确更方便。不仅食物选择更丰富,而且 “至少能说英语”,再不然还能用华语交流。原本她对新加坡了解不深,觉得国家太小或“没什么意思”。过来后才算真正认识这座“花园城市”,觉得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让她很受启发。
“最大的震撼是本地物种的多样性。我之前看过一个BBC制作的纪录片,提到新加坡城市物种的多样性可列世界之最,我住在这里都觉自豪。本地对生态和绿化的重视,也给我更想要保护环境的动力。”Lucy说。
挑战当然也有——由于新媒体行业如今已普及化,因此在专业上她得不停求新及突破,才能在本地闯出名堂。
痛心疾首
自来到这个热带岛国,Lucy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潜水,甚至笑说自己“已不在陆地上活动”。有关她的“水下人生”,浏览其个人网站lucyxliu.com就能窥见一二。她不仅因潜水而与不少朋友结缘,也因长期和大海打交道学到更多海洋知识,使得她的环保意识比以前更强。
她说:“看到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和生物的伤害,我感到痛心。以塑料为例——我们日常吃东西、打包、喝饮料都在不停消耗大量塑料制品。试想一杯5分钟就喝完的饮料,会产生100年也不能降解的垃圾,这事实令我太难接受了!”
听完后我也反思了一下:买一杯珍珠奶茶,从饮料杯、 杯封、塑料吸管、塑料袋就有4种塑料制品,在推出更环保的替代品前,我们能否省略塑料袋?或喝可乐不用吸管,能堂食就不打包?看Youtube有救援人员将海龟不慎吸入鼻孔的塑料叉拔出的视频,你也会感到痛心。
“塑料袋也是个问题,”Lucy说,“这里超市塑料袋任人取用,很不环保。”我问:“本地报纸曾讨论过这个课题,有人说拿塑料袋回家会再利用当垃圾袋,因此不算浪费。 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可参考瑞士的做法:扔垃圾须使用规定的垃圾袋,生活垃圾也须付费丢弃。这使得大家会自发进行废物利用,尽可能降低垃圾量(也会影响消费行为,迫使商家制造环保包装)。另外,自己堆肥(composting)将食物残渣化作园艺肥料再利用,在国外很普遍。为了减少垃圾,我也一直这样做。” Lucy回答。
“我还想建议大家少吃肉,这不仅出于人道考虑也有利健康,对环境更是有益。很多人或许不知畜牧业和肉类生产也会对生态造成巨大损害和污染,这就是为什么电影《Titanic》导演James Cameron也说‘如果你不吃素,就不能说自己是环保主义者’。我知道很多人做不到(笑)。其实每个人只要少吃一点,或一星期里一两天吃素,就能带来改变。”
买不买“粉”
Lucy现在一边经营着新媒体工作室,一边打理新创的网站botanest.com。
“创办网站的初心是宣扬环保意识。网站50%用于出售替代塑料的产品,另50%的内容则用来介绍动植物和可持续材料,再配合Instagram进行传播。它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展成熟,也会经历挣扎和积累的过程。但我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必定能坚持到做出成果的那天。”Lucy态度很坚定。
既然专长新媒体,我也跟她闲聊起来:“越来越多人,甚至公司都在Instagram上‘买粉’,这对其他‘老实人’是不是很不公平?” 她回应:“现在‘买粉’现象确实严重,而Facebook和Instagram也已开始采取行动清理‘僵尸粉’。与其‘买粉’,我觉得还是做好内容更重要,此外还要确保内容发布的频率。想要涨粉的话可以靠增加互动率,如留言、点赞,或放hashtags增加曝光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其实,现在还有运营团队可靠技术增加‘互动’——这虽然也很取巧,但比‘买粉’强。” 我们顺带一提:《女友》IG账号@nuyousingapore可是一步一脚印地在经营哦,欢迎大家随时来“互动”。
更多《我的新家园》故事,请看“出生福建并持有香港护照的吴楠楠,最终为何定居新加坡?”、“来自台湾的CHRISTINA,如何克服身为单亲妈妈的艰辛成为公司总裁”、“曾珠(原籍中国武汉),从音乐学生变身本地美食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