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家园特辑》:看JESSICA在新加坡的语言学习之路

来自中国河南安阳的杨曼洁,初来本地时通过苦背文章学英语,最后又是为了什么连日语也精通?

杨曼洁 JESSICA YANG

日本银行秘书

来自中国河南安阳

她有昵称叫“曼曼”,长相和(原本的)打扮都很日系。为什么来新?她实话实说:“河南人口多……虽然我成绩属中上,但升学压力还是太大。当时大家很流行跑去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念书,可我妈算了那笔 ‘帐’,发觉京沪消费不菲,还不如送我出国。由于新加坡是中英双语教育,又没有美国那么远,就选了 这咯。”

“我想上学”

2005年,曼曼的母亲陪她来到本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帮她安顿好生活。当时留学中介建议先读语言学校再入学。但由于觉得太耽搁时间,于是雷厉风行的妈妈便拉着她挨家挨户四下“求学”,哪怕得多付一点赞助费。曼曼终于得到一个与中学校长面试的机会,她回忆:“我当时对校长是这么说的,‘我很想上学…… 给我个机会读书吧。’”

我听完大笑:“这说法听来很难拒绝啊!”

“是啊,校长也‘法外开恩’,但却要我保证必须在一年内英文达标。于是,我顺利插班中二入学了。不过还是有留级,比同班同学年长一年半。入学后,所有学习资料都是英文,我得一直狂查单词,但就算如此也不怎么看得懂。可一想到跟校长许了诺,我便很有压力,于是只好加倍刻苦。好在爸爸是英文翻译,我的语法功底也算扎实,只是词汇量不足,所以一度猛背字典。可我很快发现背字典不比背文章管用,于是又开始背英文作文。结果?受益匪浅。我也实现了承诺,一学期就通过了英文考试。”

曼曼继续:“刚来时总觉得本地人对待香港、台湾和大陆人的差别很大——对台湾人尤其友好,对大陆人相对来说则非常刻薄。我不解……大家不都是华族吗?我很感激教我科学的本地老师,他不仅耐心用华语跟我解释我不明白的地方,还乐意在课后为我补习。这位恩师对我很有激励性,也改变了我很多较偏激的看法。”

放弃要趁早

曼曼初到本地时常代表学校参加华文比赛,起初以为占尽“母语优势”,结果去后哭笑不得:“几乎每个学校派来的都是中国留学生!”

她自豪地说:“不过我写作较强,还是为学校夺得了一等奖,并得到$400新币的奖金。那可是我人生头一回‘赚’了这么多钱!”

尽管她喜欢华文,但妈妈却认为“到新加坡念中文系还不如留在中国读”。此外,曼曼又考虑到自己不太会“讲话”,于是也不敢读商科,只好顺从家人期望修读了生命科学专业。这一来不仅在Ngee Ann Polytechnic一读就是三年,之后又去NTU在“生命科学”上耗了四年青春。

她感叹:“讲话比憋死在实验室好多了!” 她说:“妈妈也终于意识到这条路对我而言真的走不通,所以对我后来半途而废也没多加苛责。我觉得不是所有事都得不言放弃的,人生当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弃该放弃的,要趁早。”

总觉已花费很多时间而勉为其难死撑到底,可能只会赔上更多时间。

曼曼的妈妈后来留意到她学日语特别用心,就格外支持,爸爸也为她支付了不少日语学费。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才经过短短一年半的学习,她第一次考日语就通过了二级测试(五级到一级认证难度递增), 而二级水平也是大多日本公司对外籍职员的招聘“门槛”。曼曼之后顺利进入本地一日本银行工作,短时间内又考取了一级证书。

对自己负责

回想去年年初,妈妈还不断催婚。谁知,曼曼7月谈起恋爱,11月就闪婚。连当初“步步紧逼”的妈妈都有些失措:是不是太快了?

她说:“其实我不急着结婚,我所持的态度就是不需要男人养我。但妈妈总是希望看到女儿安定下来,于是她专门加了相亲讨论的group chat,还二话不说直接交钱报名,把我这个反对相亲的人成功哄去了相亲会。”

“被逼上梁山”的曼曼,却竟真的遇到那个人。

对方来自中国深圳,跟她同年来到本地并有着相似的背景,且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很一致。

“不怕闪婚后彼此不适合吗?”我问。

她答:“我妈妈也担心,但我告诉她人要靠自己并对自己负责,我没把一辈子都押注在别人身上。感情好聚好散,未来无人能预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我丈夫欣赏我的也是这点,他说我不像很多女生那样关心男人赚多少或有无房子。他看起来有点‘呆’,但其实很懂女人心。男人总觉我们在保养及化妆上浪费很多钱,但他知道我喜欢时尚美妆,很能理解。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应当能量相加,如果自己本过得很好,而婚后状态却大打折扣的话,何苦呢?”

更多新移民的故事:

新加坡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励她的求学之路?  3新移民谈在新加坡的“逆向文化震荡”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