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家园特辑》:23岁的新移民惠珊如何走出忧郁,更开办了舞蹈工作室?
年仅23岁,来自中国开封的惠珊已开办一间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平日除指导古典舞、成人美体芭蕾及瑜伽,也教授钢琴。总是忙忙碌碌的她,其实曾一度患上忧郁症。一起听听她的奋斗故事。
马惠珊 MA HUI SHAN
SHINNE DANCE& YOGA创办人兼导师
来自中国河南开封
不堪回首
惠珊从小就对艺术充满兴趣,但在中国修读艺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靠人脉,还得花上很多时间和金钱。因此她妈妈认为,与其把钱花在“通往艺术学院的路上”,还不如资助她出国深造来得实际。因此2012年,17岁的惠珊来到本地入读南洋艺术学舞蹈系。
“本来想考音乐系......因我从小学钢琴,一直都以特长生资格入学。后来发现本地音乐系的入学门槛很高,不是得毕业自艺术专校就是要拿过国际大奖。最后我改选舞蹈系,毕竟我四岁就开始跳舞。” 惠珊说。
为了在来到新加坡后可以省略掉语言学校这环,惠珊在国内高中一年级时就着手准备英文考试。听起来万事俱备?惠珊却以“不堪回首”来形容初到新加坡的那段求学时期。
惠珊回忆道:“当时同学们,都各有各的group。文化和语言差异让我和本地同学走不到一块;出身小城市的我,又和来自大都市的中国同学打不成一片。雪上加霜的是,因非科班出身,专业起点太低,因此特别受同学,甚至包括舞蹈老师排挤。前三年我几乎没有朋友,可以说out of all groups。” 这样被孤立,压力和无助可想而知。
惠珊却告诉自己“不能放弃,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耐力选手
她形容自己为“耐力选手”,有点像《龟兔赛跑》里的那只乌龟——起步或许比别人慢,但却是挺到最后的那一个。
为了把英文学好,她每天放学后就去图书馆自学。“说起来要感谢教我专业课的那位英国老师,他不仅启发我最多,还告诉我‘学好英文,你的路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所以那阵子不论多忙我也咬紧牙根学好英文,因为如果没有别人优秀,那别人在休息时,自己还得努力。”惠珊说。
毕业后,她进入本地舞团Dance Ensemble Singapore工作。舞团的工作压力很大,经常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但不服输的惠珊却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修读了商业管理专业、考取了瑜伽导师证书,还拿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弹奏八级认证。
“什么?” 我赶紧瞄了一眼先前抄下,她的时间安排:星期二至五1pm至10pm排练,周末全天教课,平时还有管理工作和一年几十场的演出要忙。到底,怎么做到的?! 惠珊说:“第一年我把(唯一)空闲的星期一用来学钢琴,星期二至五上午练琴,然后先考过乐理五级,第二年考过弹奏八级;第二年的星期一全天学习商业管理课程,取得证书;后来又开始每天早上练瑜伽,成为专业瑜伽老师。”
怎。叫。人。不。服。
“两条腿走路”
虽然惠珊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很值得学习;但七天无休的压力实在非人,还是应当适当安排休息时间。
“我后来也尝到了苦果,”惠珊说,“由于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结果患上中度忧郁症,吃了好长时间的药。后来我进入本地基督教会,读了八个月的神学院,才终于从忧郁症中走了出来。”
阅读:那些走过忧郁低潮的女星
“跳舞之余,还这么拼命去学商科、瑜伽和钢琴的动力是?”我问。
“妈妈从小就教导我,人要‘靠两条腿走路’。若有一天我不能跳舞了,那么一定得有另一样够硬的本事支撑自己的生计。钢琴是我从小的爱好,重拾钢琴也是为了弥补不能修读音乐系的遗憾。意外的是,如今教钢琴的收入反到成了我目前最稳定的资金来源。而瑜伽是舞蹈的延伸,只要有了证书就能正式教课;至于读商业管理,则是为了日后创业作准备。”惠珊说。
想起她高一时便开始为新加坡入学英文考试作准备,不得不感叹:“你是对未来很有规划的人。” 她掷地有声地说:“读书时同学们都不懂,为何我非得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可成绩还不突出,周末又要打工赚生活费。其实这一路我不断学习,都是在为将来打基础。别人不理解没关系,将来我会比别人过得更好。”
更多新移民的故事:
曾珠(原籍中国武汉),从音乐学生变身本地美食评论家、曾定居不同国家的JEAN,最终为何留在新加坡?MINJI为何自称是“SINGAKOREAN”?